马晓龙博士正在食用菌智能工厂车间查看灵芝菌包栽培生长情况。
市农科院北部园区新鲜奇特的蔬菜品种繁多,市民代表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大讲堂嘉宾和市民代表座谈。
6月21日,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五季活动,在市农科院北部园区全新启航。
新一季大讲堂,从内容到形式,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升级,一个互动性更强、体验感更深,与武汉现代乡村能更加“亲密接触”的全新大讲堂,呈现在广大市民和网友们面前。
育种博士与种植企业组成最强拍档上场
参加第五季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的市民和嘉宾,惊喜地发现这一季的大讲堂,更加丰富、生动、有趣了。
第五季首场大讲堂与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联办,和以往嘉宾个人讲述的形式不太一样,今年的大讲堂,以嘉宾访谈聊天的新方式,情景交融,和乡村奋斗者们一起“咵”出乡村振兴的新风景。
“我来育种、你来种,我们一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首场大讲堂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汉产蔬果新口味走向全国市场”为主题,请来五位座谈嘉宾。来自市农科院茄果育种专家张敏博士和东西湖区茄果种植户蔡德志,市农科院食用菌育种专家马晓龙博士和蔡甸区食用菌种植户倪礼顺,组成两对“最佳拍档”闪亮登场。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负责人王火明,作为主管部门代表,为武汉科教兴农好政策进行“权威发言”。
茄子,是江城市民四季餐桌常见的蔬菜品种。武汉人民爱吃茄子,但武汉的茄子市场曾经一度以日本、韩国品种为主。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30年前,就专门成立了茄果育种团队,张敏博士是该团队的新一任负责人。
张敏博士告诉大家,从2010年开始,武汉茄子品种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种占主导的局面。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武汉市农科院先后培育成功迎春1号、紫龙3号、迎春4号、紫龙9号等茄子品种。“保障国家的种子安全,就是要把像茄子这样最普通常见的蔬菜品种的育种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
指着桌前清晨刚刚采摘下来的一捧果皮黑亮的长条形茄子,张敏博士幽默地请现场听众猜一猜这是什么品种?
看似普通的长条形茄子,就是武汉的“茄子明星品种”——紫龙9号。
东西湖区茄果种植户蔡德志,种植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茄子已经近30年。蔡德志告诉大家,“新品种紫龙9号茄子坐果率强,1亩地产量能达到1万余斤。”
“很多市民不知道,这30年来,武汉人最喜欢吃的‘肉坨’茄子,主要来源于武汉市农科院培育的品种,有的市民形象地管它叫‘长茄子’。”张敏博士告诉现场听众,一批像蔡德志这样有情怀的种植大户,他们的基地还同时承担着研发育种试验任务,好的品种不断紧随市场需求改良。如紫龙9号,经过近10年品种改良,既可抗高温又能抵严寒。其熟性早,尤其在高温季节果色不褪色,能保持品种的亮度黑度,非常适合春夏保护地或露地栽培,成为能在更广泛地域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
截至目前,紫龙9号已经推广到了湖北、江苏、江西、安徽、上海、山东等长江流域和全国蔬菜种植大省,亩产效益达到3万至4万元。更多地方爱上了武汉茄子的“肉坨”味道。
“森林黄金”桑黄菌进入驯化期
找寻野生珍稀食用菌“原种”,是市农科院食用菌育种专家马晓龙博士团队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年轻的博士不怕吃苦,不在实验室在地里,和农民一起研究育种。十多年来,湖北恩施、神农架等地大山深处,在很多导航都没有显示的不知名的山林中,都留下了马晓龙团队的足迹。
小蘑菇、大产业。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味可口的食用菌,因其鲜美的口感和健康的食用价值,受到市民欢迎,食用菌市场潜力巨大。
大讲堂上,马晓龙告诉现场听众,市场上常见的平菇、蟹味菇、金针菇、双孢菇等普通食用菌,在汉已经实现规模化大棚设施或地面种植。羊肚菌、黑皮鸡枞菌等珍稀食用菌,也已实现在汉育种、栽培、投产等全产业链发展。
“每斤黑皮鸡枞菌目前市场价格可达80元左右,红松茸菌、羊肚菌等珍稀菌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蔡甸区缘来生态农业食用菌创业者倪礼顺,与马晓龙博士搭档11年,重点培育红松茸菌这一珍稀新品种。
“把珍稀菌菇培育成功并能实现量产,要经历很多困难和失败,每一种菌菇都是有灵性的,当你看到它们破土而出的时候,再辛苦也值得。”倪礼顺说,红松茸菌有“素中之荤”的美称,目前基地所在的蔡甸胜洪村,菌菇产业帮助一批当地村民致了富。“红松茸菌一亩收益近5万元,和种植传统农作物比起来,效益可观。”研发和生产一条龙,目前倪礼顺推广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达1000多亩,产品上线盒马、美团优选、淘菜菜等电商平台,网友下单踊跃。
“我们的研发要跟着市场走,老百姓喜欢吃菌菇,又一款武汉珍稀菌菇品种——桑黄菌,已经采回原种,开始进入驯化阶段了。”马晓龙喜悦地说,桑黄菌是一种药用价值非常高的中药材,素有“森林黄金”的美誉,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药效非常好的药用真菌。“野生桑黄一般长在老桑树上,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其挑剔,在自然界很少露面,生长速度也慢,一个马蹄大小的桑黄,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生长成熟。”现场听众屏住呼吸,被马晓龙的讲述深深吸引。
滑动手机上的桑黄菌照片,马晓龙告诉现场听众:“团队几乎寻遍了神农架每个大小村落,最终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在海拔1800多米的神农架宋洛乡的一棵老桑树树桩上,找到了桑黄原种。”
收集到原种的喜悦,盖过了所有采集的辛苦不易。马晓龙说,这块桑黄原种色泽金黄,形似半球或马蹄形,团队给它起了个代号“武蔬桑黄1号”。野生菌驯化要经过反复大量试育,目前“武蔬桑黄1号”驯化进展良好,菌体非常活跃。
“我们希望能早日将‘武蔬桑黄1号’推上市场。”
(2022年6月23日《长江日报》)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