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打通农村法治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2-06-28 10:00:09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要振兴壮大乡村产业经济形体,更要提振强健乡村精神文化之魂。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乃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居民法治精神、法治素质,培育法治信仰,也是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唯有夯实乡村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氛围,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成为广大村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方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进而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法治文化重在传播普及、贵在落地生根。当下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重视乡村法律制度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确保法治文化有效沁润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切实为乡村发展带来精神滋养。

在推动乡村法律制度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首先,应当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法治体系建设工作。围绕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贯彻,结合民法典的实施,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布局、人才激励培养、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组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法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梳理和完善,确保乡村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其次,要加大乡村法治文化产业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要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推动城乡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大众媒体,特别是法治类媒体在法治文化宣传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网格化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向农村基层延伸,打通农村法治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再次,要引导推动乡村法治实践发展。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应当积极践行“枫桥精神”、主动“送法下乡”,建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法律服务下沉工作机制。引导乡村居民平时学法守法、有事找法用法,鼓励农民旁听案件审理、参与案件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

在促进法治文化对乡村生产生活的融入滋养层面,一方面,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要注意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对乡村文化中优秀法律元素和红色法治文化的挖掘和提炼,滋养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法治文化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人才的驱动引领作用,激励引导其投身于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推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和退休乡贤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学生法律文化教育、乡村居民法律知识普及以及法律文艺工作实践活动。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法治文化建设工作齐头并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乡镇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形成乡村党员带头知法守法普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从而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及法治精神深入贯彻于乡村振兴发展与社会治理实践。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有效融入乡村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方能实现依法治国、法安天下,以文育人、德润人心。

(作者 李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地方财政金融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

(2022年3月28日 《法制文萃报李蕊 牛月)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