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假如某天你在街上散步,恰巧遇到一位视障人士牵着导盲犬从你身旁经过,你无需慌张躲闪,因为这只训练有素的工作犬正在全神贯注地履行它的职责。
近期,视障博主携带导盲犬进入饭店、入住酒店遭拒绝这一现象屡屡见诸报端,让导盲犬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看向世界的眼睛,理应被社会接纳、尊重。然而,由于我国导盲犬普及率低、培训成本高,加之某些心术不正之人利用宠物犬假扮导盲犬进行摆拍赚取流量,导致导盲犬遭受不少“冷眼”。建立健全全社会接纳导盲犬的法治机制,让导盲犬“无障碍”走进我们的生活,对于保障视障人群的合法权益显得愈发重要。
一、博主携导盲犬入住酒店被拒引关注
1. 酒店拒绝导盲犬入住涉嫌违法
今年五一期间,视障博主@诺子喵呜携带导盲犬入住全季酒店深圳某门店被拒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尽管博主已经提前完成了线上预定并电话确认,且现场出示了残疾人证和导盲犬证,酒店还是以“无相关接待机制”为由拒绝为其办理入住。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沟通与协调,最终在民警和前台的协助下,博主才得以入住另一家全季酒店。
5月4日,涉事酒店通过其官方抖音账号发布道歉声明,称由于酒店的疏忽给客人的入住造成了不便,酒店真诚欢迎带导盲犬的客人入住,也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
酒店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对此,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称,酒店的行为侵犯了视障人士的合法权益,已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酒店属于公共场所,拒绝导盲犬入住构成对残疾人平等权利的侵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导听犬、辅助犬等服务犬提供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也明确要求:“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2. 舆论场中各方观点难以达成共识
网民围绕此事,在知乎话题“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入住全季酒店被拒,酒店的行为违法吗?暴露出哪些问题?”下展开激烈讨论。
670条回答中,网民观点呈现明显分化。支持维权方认为,酒店拒绝博主及导盲犬入住涉嫌违法,视障人士的合理需求应得到保障;质疑博主拍摄的网民则认为,近年来导盲犬“摆拍”事件时有发生,不排除博主存在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之嫌,且酒店也需要考虑其他住户感受,拒绝导盲犬入住也情有可原;质疑导盲犬制度的网民更声称,导盲犬数量稀少、训练成本高昂,实际推广价值有限,甚至将其称为“骗局”。
(数据来源:选取知乎话题“视障人士携带导盲犬入住全季酒店被拒,酒店的行为违法吗?暴露出哪些问题?”下的670个回答,做分词及归一化处理,进行分词后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然而在这场争论中,唯一无法发声的恰恰是导盲犬——它们被标签化、被质疑,却无法替自己“辩解”。而更核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做好了接纳导盲犬的准备?
二、导盲犬被误解背后的原因
1. 我国导盲犬普及率低
数据显示,我国现役导盲犬数量约400只,这是什么概念呢?从国家林草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约1900只,也就是说,我国现役的导盲犬比大熊猫还“金贵”。
(数据来源:央视新闻、国家林草局)
按照国际导盲犬联盟标准规定,当一个国家导盲犬使用者达到视障人群比例的1%以上时,方可认定该国实现导盲犬普及。我国视障人士数量约为1731万,导盲犬普及率仅为0.0023%,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数据来源:中国盲人协会、国际导盲犬联盟)
导盲犬“出镜率”之低,使得这种特殊工作犬的“医疗辅助”属性被公众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认知偏差——将导盲犬与宠物犬混为一谈。
2. 导盲犬被贴上“奢侈品”标签
数据显示,培训一条导盲犬的成本约20万元,有人戏称其是“奢侈品”。其实,导盲犬是免费给视障人士使用的,其养护、医疗等成本与宠物犬相差并不大。舆论场中,网民对于导盲犬的价值讨论呈现截然不同看法。
部分网民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免费即最贵”的观点,指出导盲犬虽然是免费申领的,但其培训费用高昂、申领难度大,性价比不高。而且长期使用导盲犬的视障人士可能无法适应智能盲杖一类的辅助工具,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造成不便。另一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导盲犬为视障人士带来的情感陪伴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取代的,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导盲犬能否真正实现“无障碍出行”,恰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和谐包容的直观体现。
(数据来源:选取哔哩哔哩视频《炒作、稀缺、奢侈品?为什么导盲犬被喷成了一场骗局?》下的6949条一级评论及弹幕,做分词及归一化处理,进行分词后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除了普及率低、被指“奢侈品”外,还有人利用宠物犬假扮导盲犬进入餐厅、医院等场所,并暗中进行拍摄以制造话题博取流量,导致真正的导盲犬无法“自证清白”,却又遭受了更多质疑的目光。
三、形成全社会接纳导盲犬的可行机制
“我们支持导盲犬工作、支持盲人带导盲犬出行的权益,究其根本,是支持残疾人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曾提到,除了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建设之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等,这些是无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虽然法律已为导盲犬准入提供了基本依据,但仍需通过执法、普法与社会共治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国家倡导的“无障碍”理念。对此,马丽红律师建议:第一,可在法律及配套实施细则中,明确公共场所对导盲犬的接纳流程及罚则,避免“无机制”成为推诿借口。另外建议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将导盲犬准入纳入公共场所日常检查清单,对违规企业列入信用惩戒。第二,还可通过普法宣传明确,仅当导盲犬符合根据导盲犬国家标准确定的存在攻击行为时,公共场所方可拒绝,消除公众对犬只安全的误解。第三,加强行业培训和监督,如酒店、交通等公众服务行业,应将导盲犬接待培训纳入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并公示无障碍服务承诺。第四,简化残疾人维权流程,降低成本。可在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中增设导盲犬维权专线,简化取证和调解流程,并通过行业监管等方式切实解决问题。
此外,李庆忠还表示,只有增加无障碍意识建设,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更多接纳导盲犬,每个人增进对视障等残疾人士理解和支持,才有望逐步推动形成残疾人友好型社会。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付萌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