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佛跳墙、红烧鲤鱼、梅菜扣肉……曾经只有在满汉全席上才能吃到的名菜被装进加热袋、塞入铁罐头,变成了稍做加工便可食用的预制菜,成为了餐厅以及外卖商家降本增效、延续生意的“得力助手”。
然而,接连爆出的预制菜负面信息,却造成了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心,引发了消费者对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是否应该告知或标明的广泛讨论。
预制菜并非“兼容并蓄纳百肴”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也在消费者心中打上了“预制菜是个万能筐,酸甜苦辣啥都能装”的烙印。
然而,“万般美食皆预制”的说法却并不准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述简称《通知》),明确了预制菜范围。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其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通知》的出台,将预制菜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划清了净菜、中央厨房、预制菜的界限。
预制菜市场暴露潜在退潮迹象
1、多家预制菜企业表现低迷
近些年,伴随着“白领经济”“单身经济”的兴起,以及“外卖经济”“懒人经济”的逐步火热,堂食和外卖成为了预制菜的主舞台。相比C端(消费者端),B端(企业端,例如连锁餐饮、外卖商家等)一直是拉动预制菜消费的主力军。多个行业报告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的比例大约为8:2。
在预制菜供不应求的黄金时期,不少预制菜企业精准把握市场机会,纷纷上市,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是“花无百日红,商海沉沦无定数”,有关预制菜的负面舆情接二连三,加之多家餐饮企业纷纷关门闭店,使众多预制菜企业面临困境。
纵观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在营收规模前十位的预制菜概念上市公司中,仅有绝味食品一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正值,龙大美食、新希望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甚至跌破了-100%,如此表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数据来源:WIND、和恒)
2、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速放缓
从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张趋势,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10720亿元,但是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速却在逐步放缓。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为35%,而这一数字预计在2026年跌至18.3%。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预制菜企业的日子变得难过、预制菜市场放慢了前进的脚步……这些现象的背后无不与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满堂食和外卖使用预制菜未告知存在着关系。
消费者担心的问题
学生家长抵制预制菜进入校园、“3·15”曝光预制菜梅菜扣肉的原料竟是劣质糟头肉、消费者吐槽某些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不进行公示或标明……层出不穷的负面信息将预制菜一次又一次推向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众矢之的。
为做好形象管理,有些餐饮企业将“现做现炒,货真价实”“保证食材新鲜干净”等标语张贴在店内;部分餐饮企业则联合起来成立了“反预制菜联盟”,誓要和预制菜“一刀两断”。
餐饮企业及外卖商家之所以极力自证清白,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由此可见,“谈预制菜而色变”成了一些消费者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1、消费者担心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
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令受消费者尤为关注。从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来看,近八成的消费者会主动搜索预制菜相关信息,超过五成的消费者会通过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咨询专业人士来确保自己吃到的是安全健康的预制菜。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从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担心的方面来看,添加非法添加剂、食品卫生问题、食材原料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感染以及使用劣质或变质的食材和原料成为了消费者最担心的几个问题,分别占比49.27%、41.46、40.98%。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预制菜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樽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岩称,若企业存在使用劣质原料、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等行为,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可没收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并处以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若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被责令召回、停业整顿,甚至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企业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直接责任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此外,消费者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主张“退一赔十”,最低赔偿1000元进行维权。
2、消费者不满商家使用预制菜不予告知或标明
除了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心之外,消费者也对商家使用预制菜却不告知不标明的行为颇为不满。
“一分价钱一分货”是消费者口中的“老话”。有消费者认为,自己在饭店用餐,吃的是预制菜,却被商家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费,实在难以接受。“生财应该‘取之有道’,大老远跑到餐厅吃饭,花了好价钱吃的却是哪儿都能买到的预制菜,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自己在家做划算”,有消费者这样吐槽。
“我觉得我的知情权被侵犯了”。有消费者表示,每次去餐厅用餐或者点外卖时,即使商家宣称菜品是现做现炒,但还是忍不住猜测商家是否拿预制菜糊弄了事。还有消费者称,真正反感的并不是预制菜,而是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不予告知或者标明,这种将人蒙在鼓里的做法令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知情权遭到了侵犯。
(数据来源:选取哔哩哔哩视频《餐馆倒闭300万家,预制菜祭天,集体退圈的商家,人民的胜利》下的3950条一级评论及弹幕,做分词及归一化处理,进行分词后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对此,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条规定了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即“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此外,经营者也可能因为违法行为而被行政处罚,如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宣传“现做现卖”实为预制菜,构成虚假宣传,处20-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执照。
预制菜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为健全预制菜标准体系、推动预制菜市场有序健康发展,马丽红律师建议,首先还是要从制定专项标准入手,建议出台《预制菜生产加工规范》,明确原料、工艺、标识等要求。其次应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通过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餐饮环节显著标识“预制菜”,并标注中央厨房名称及保质期。第三,要建立追溯体系。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推动预制菜全流程电子追溯,纳入“一品一码”监管。第四,要加大惩戒力度,对恶意违规行为适用《食品安全法》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驱逐劣币,并探索消费者集体诉讼机制。第五,可以探索地方立法试点。比如鼓励预制菜产业大省先行制定监管条例,从制度建设层面探索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资料:
1、央广网:商家使用预制菜,应不应该公示?
2、《法治日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
3、新华社:六部门发文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 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付萌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