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月11日凌晨,演员王星所搭乘的归国班机成功落地,与之落下的还有人们心中对他的担心。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令人深恶痛绝。为了将罪恶之手伸向百姓的“钱袋子”里,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因此,正确识别诈骗手法,增强反电诈意识就成为了一堂必修课。那么,常见以及新型的诈骗手法有哪些?公安机关又是如何适时有效地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为公众筑起反电诈屏障的呢?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
一、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又一次成为风暴中心
1、演员王星事件引爆舆论场
公安部于1月17日发文称,近期,演员王某、灯光师孙某强等多名中国公民被骗至泰缅边境后失联、被困,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相关地方公安机关全面梳理摸排境外失联、被困人员情况,积极协调驻外使领馆等相关部门,全力开展人员解救和案件侦查调查。经工作,王某、孙某强、杨某琪、吴某琪、林某玲、许某宁等人已获救脱困、安全回国。
经查,2024年12月29日,王某在微信群中看到一则赴泰国曼谷拍摄影片的通告,遂根据通告内容添加副导演“颜十六”微信,沟通赴泰国曼谷拍戏事宜。2025年1月3日凌晨,王某抵达泰国曼谷机场后,乘坐“颜十六”安排的车辆经泰缅边境被送入缅甸妙瓦底“阿波罗”园区,随后又被贩卖至“环亚”“凯旋”等多个电诈园区。
从演员王星被骗至泰缅边境失联,到其被解救回国后神情紧张、体态消瘦出现在公众面前,舆论对此事的热议未停止,也让“人口贩运”“电信网络诈骗”等词语再度“翻红”,令人谈虎色变。
不少网民在小红书平台对王星事件展开讨论,有网民调侃道,电信网络诈骗“泰”可怕,保命别去东南亚;有网民认为,王星之所以能成功获救,一方面是其身份具有一定的社会曝光度,另一方面是王星女友在其失踪后及时发布求救信息,不敢想象还有多少人一去不返;也有网民表示,自己和家人刚预订了去东南亚旅游的机票,此事一出让其陷入犹豫之中;还有网民则呼吁大家保持理性,只要能精准识别诈骗手段,还是可以放心游玩。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以“王星事件”为关键词,选取小红书相关帖文,对帖文内容进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分词后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2、起底黑色利益链条下的妙瓦底
在公安部1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已经被彻底摧毁,临近我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被全部铲除。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缅北刚被消灭,缅东又冒出头来。
位于缅东的妙瓦底是实实在在的诈骗园区,与泰国仅有一条莫艾河之隔,想跨境并不是难事。妙瓦底充斥着人口贩卖、电信网络诈骗等黑色交易,各方势力盘踞于此,将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色天堂”。
王星被骗到妙瓦底后,被剃光了头发,并接受了打字培训,险些从受骗者被迫变成电信网络诈骗人员。
真实案例在大家眼前铺开,警示着民众自身安全绝非小事,提升防骗意识、识别诈骗手法尤为重要。
二、揭秘诈骗手法,助力提升反诈意识
根据GASA(国际反诈骗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诈骗报告》来看,1.3万亿美元在2024年被诈骗人员骗走、偷走。这是什么概念呢?1.3万亿美元比许多国家2024年的GDP总量还要多。
1、诈骗重心向线上转移
接通又挂断,每天随手接起几则诈骗电话已经成为你的日常;定期打开邮箱及短信箱,清理诈骗邮件及信息也已经成为你的“保留项目”;社交媒体上许久不联系的好友突然向你借钱,你不再相信,因为他的账号一定是被盗用了……在互联网络及无线通讯普及的今天,骗子们已经将行骗阵地转移至线上,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愈发明显。
从GASA发布的《2024年亚洲诈骗报告》来看,在13个国家及地区中,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渠道通常有如下五种: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短信及短讯、聊天APP、电话。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GASA)
2、诈骗类型繁多,身份盗窃、投资诈骗、购物诈骗成“重灾区”
《2024年亚洲诈骗报告》提及了十种诈骗类型,若犯罪分子将这些手法通过线上渠道实现,那么就是妥妥的电信网络诈骗。以王星事件为例,其就是在社交平台被招聘演员的“正规”广告所吸引,在与对方确立雇佣关系后被骗,使其差一点就被困在危机四伏的电诈园区。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GASA)
根据《2024年亚洲诈骗报告》,统计2024年亚洲范围内13个国家及地区诈骗种类前三名,计算后得出,身份盗窃、投资诈骗、购物诈骗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诈骗类型,占比均为23.08%。此外,冒充官方、政府机关人员实施诈骗占比达到10.26%,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GASA)
三、关于反电诈,我国缘何信心最足
根据《2024年全球诈骗报告》中的数据来看,世界范围内的58329名受访者中,我国84%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能够识别各种诈骗手段,这一比例位居各国榜首。
这份信心的背后,是我国公安机关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1.五年来,反电诈成果斐然
2024年5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五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各项工作情况。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窝点多隐藏境外等问题挑战,全国公安机关坚持“四专两合力”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宣各项工作。五年来,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94.5万起,全国单月立案数同比连续8个月下降,受骗损失金额下降近30%,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公安部)
2.强强联手,持续打击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根据最高检2024年12月发布的消息,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决定继续联合挂牌督办第四批8起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坚持深挖组织者、领导者及幕后“金主”,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境内关联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最高检)
2022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已联合挂牌督办三批13起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持续释放依法查处、从严惩治的强烈信号,在相关地方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督办案件均取得显著成效。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强协作配合,全力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工作措施,全力缉捕、从严惩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头目、幕后“金主”和骨干成员,有力斩断犯罪链条,全力追赃挽损,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加大力度,坚决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此前,缅北“四大家族”犯罪集团势力猖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肆意横行,令人胆寒。对此,我国公安机关积极作为,与外国警方建立高效合作机制,将缅北“四大家族”犯罪集团势力铲除。
在公安部1月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指出,2023年7月,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工作以来,公安部依托中缅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指挥云南、浙江等多地公安机关联合作战,全力开展案件侦办。截至2024年年底,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目前,缅北“四大家族”犯罪集团案件已经陆续进入诉讼环节。临近我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被全部铲除,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战果,带动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和损失大幅下降。
近期,演员王星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我国公安机关迅速跟进,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回。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想要成为“打不死的蟑螂”,我国公安机关就变化为“强效杀虫剂”,誓要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铲除、消灭。
公安部于1月15日发文称,近期,我国公民被骗至境外后失联、被困案件频发,相关人员家属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发布求助信息。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全面梳理我国公民在境外失联、被困情况,全力开展侦查调查工作,同时在外交部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支持协助下,全力协调解救被困人员。
同时,公安机关将持续保持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特别是对缅甸妙瓦底等新的诈骗窝点聚集区,进一步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力度,联合相关国家警方开展打击行动,全力捣毁境外电诈窝点,全力协调解救被困人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这份2025年反诈指南请收好
除了常见的诈骗手法,犯罪分子更是“紧跟潮流”,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加密货币等新型领域。此外,犯罪分子还极有可能将常见的诈骗手法玩儿出“新花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了解这些可能出现或者不断演变的诈骗手法。
根据数据服务提供商scamadviser发布的一篇报告显示,2025年,大家需要警惕人工智能产生的诈骗、加密货币投资诈骗、社交媒体下的购物欺诈、网络钓鱼诈骗、事件驱动诈骗等五种诈骗手法。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scamadviser)
参考资料:
1.公安部:公安机关全力解救在泰缅边境失联被困中国公民开展相关案件侦查调查
2.公安部:五年来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94.5万起
3.公安部: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案件陆续进入诉讼环节
4.公安部:公安部发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示警惕境外高薪招聘 避免落入电诈窝点
5.最高检:最高检、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第四批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
6.公安部:全面梳理我国公民在境外失联、被困情况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彭晓月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