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10月2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引发舆论关注。经公安部门前期核查取证,发现2家艺术培训机构涉嫌职业闭店。接到公安部门移转线索后,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办成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取得突破性进展。“职业闭店人”是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维权的绊脚石、拦路虎,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揭秘躲在灰色地带的“职业闭店人”。
一、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职业闭店人”
1.“职业闭店人”都是些什么人
“职业闭店人,债多不压身”。
近些年,伴随着预付式企业爆雷消息频出,“职业闭店人”一词爆火出圈,甚至在网络上拥有了专属词条。然而,仔细翻阅职业分类大典却未能找到“职业闭店人”一词。其实,“职业闭店人”是“职业背债”产业链的一个分支,说到底“职业闭店人”就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手段。
“职业闭店人”不是一个职业,想成为“职业闭店人”也并不是难事,只要征信良好且无犯罪记录即可。有些职业闭店中介将目标锁定在老人、社会闲散人员等群体,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说服其成为“职业闭店人”;有的则通过网络发布“求职招聘信息”,坐等愿者上钩。“职业闭店人”多揣着“干一票,躺平一辈子”“失去征信,获得百万”的想法,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极有可能是无法偿还的逾期债务以及失信的人生。
2. 揭秘“职业闭店”的瞒天过海之术
“你放心跑路,我负责善后”。
一些中介、机构或者个人,通过熟人介绍、自行寻找、在社交平台发布“收负数店铺”相关帖文等方式,与负债或者经营困难的预付式企业取得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评估企业负债情况收取佣金,利用法律程序将“职业闭店人”变更为新的法定代表人,协助负债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跑路。与此同时,被欺骗的消费者只能看着“一地鸡毛”暗自神伤,碍于维权困难只能默默吞下苦果。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央视新闻)
二、“职业闭店人”变身预付式消费维权“拦路虎”
1、“‘职业闭店人’成为预付式消费维权阻碍”引发舆论关注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中,“‘职业闭店人’成为预付式消费维权阻碍”这一话题社会影响力达84.4,位列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第二名,可见在“职业闭店人”的阻碍下,消费者于预付式消费维权方面有不少苦衷。
2、四大预付式消费领域被攻陷,健身行业成“重灾区”
“知名瑜伽机构一夜关张”“教育培训机构人去楼空”……预付式企业在一夜间消失,令不少消费者感到愤怒。无奈之下,被骗的消费者们只能通过建立微信群、在小红书平台发帖寻求维权途径。
以“职业闭店”为关键词,在小红书选取164篇相关帖文,对帖文内容进行行业分类统计后发现,“健身”“培训”“服务”“教育”成为消费者吐槽频次最高的四个预付式消费领域。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以“职业闭店”为关键词,选取小红书164篇帖文,对帖文内容进行行业分类统计)
以被提及频次最高的健身行业为例,有些“职业闭店人”已经不止满足于挣得帮助店铺跑路的佣金,而是选择复刻“杀猪盘”的操作手法,将“割韭菜”的行为进行到底。这些“职业闭店人”首先会组建团队,接手负债、经营不善的健身房、瑜伽馆等,持续经营几个月,营造出店铺只是转让的假象,在打消消费者疑虑后诱导其再次充值,或是对店铺资产进行多次抵押之后跑路。
为了让消费者掏钱,“职业闭店人”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是打出“开业促销送福利”的口号,以优惠的价格引诱消费者充值。二是提供“定制化暖心服务”,培训销售、教练为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消费的者提供情绪价值,以贴心举动引诱消费者充值。三是推出信用卡特惠充值活动,“职业闭店人”通过劝说消费者参加店铺与银行的联名活动,让消费者办理信用卡,随后告知消费者冻结信用卡便可升级会员,在消费者冻结信用卡后刷卡提现。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整理哔哩哔哩视频《3个月诈骗2000万?揭秘职业闭店人的连环套路》中的内容)
花样百出的闭店套路使消费者提“预付式”“充值”而色变,有些“职业闭店人”却通过直播买起了惨,声称职业闭店是正当行业,试图混淆视听为自己洗白,令人发指。
三、以法治力量杜绝“职业闭店人”恶意闭店行为
综合舆论来看,有网民表示,预付式消费是商家控制消费者的手段,充值会让消费者陷入被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正常交易行为;有网民认为,预付款其实就是老板敛财的幌子,有些老板并不想妥善经营企业,只想卷钱跑路;也有网民调侃,现在的诈骗手段之高明令人防不胜防,别的职业是技多不压身,“职业闭店人”是债多不压身;还有网民呼吁,建议强化资金监管制度,加强法律监督,依法处理“职业闭店人”,不能让其一本万利。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收集哔哩哔哩名为《视3个月诈骗2000万?揭秘职业闭店人的连环套路》的视频弹幕以及一级评论共1590条,对选取的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刹住“职业闭店人”歪风邪气,扫清预付式消费维权障碍已经刻不待时。
2024年6月,为正确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经营者存在下列行为,消费者请求经营者支付惩罚性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通过虚假折价、减价、价格比较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收取预付款后,终止经营,既不按照约定兑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又恶意逃避消费者申请退款;隐瞒计划终止经营或者不能正常经营的事实,诱导消费者支付预付款。
2024年10月24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天发布的一起案例中,法院对“职业闭店”行为给予否定性法律评价。案情显示,王某系某公司名下瑜伽店铺充值会员,2023年10月份其发现小程序上不能约课,后去店铺查看已经闭店,其会员卡仍有8260元未消耗。薛某身份涉及“职业闭店人”,其在朋友圈多次发布高价收购经营不善店铺会员,帮助消耗负债,死客激活做业务等信息内容。法院经审理认为,薛某身份为“职业闭店人”,作为公司唯一股东,在明知有大量会员债权未进行清算的情况下,仍在作出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的《清算报告》后,向市场监管局申请注销公司,属于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的行为。最终,法院按照原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九条之规定,判令薛某承担清算责任,赔偿王某所办理会员卡中的未消费金额8000余元。
此外,多地齐发力守护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权益。例如,北京市于2023年9月1日实施《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及预收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24年4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修订后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海南日报》于2024年6月发文称,海口市已有1.77万家商户上线预付式消费云监管服务平台,为消费者预付给商家的钱加上一把“安全锁”,防止预付款“打水漂”;2024年8月起,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平台保障、银行支持、商家参与”的“预付宝”消费新模式,为泉城消费者的预付式消费再加一把“安全锁”。
同时,为破解“调整认缴出资期限”“职业闭店人”“公司注销难”及虚假登记等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将于2025年2月10日起正式施行。《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有证据证明申请人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注册资本或者注销公司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规避行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结语
从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到最高人民法院起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再从各地凝心聚力共同营造预付式消费良好环境,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都彰显了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职业闭店人”,整治预付式消费维权难问题的信心与决心。“职业闭店人”无视消费者权益,成为预付式消费维权的阻碍,是对法治社会和诚实守信市场原则的无视。舆论期待多方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处置“职业闭店人”,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遏制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
参考资料:
1.新华网: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2.中国消费者协会:中消协公布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3.人民网:人民财评:警惕“职业闭店人”成为预付式消费维权阻碍
4.央视新闻:行政处罚!罚款!北京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
5.《法治日报》:“职业闭店人”“公司注销难”等棘手难题有望破解
6.新华网:起底“职业闭店”金蝉脱壳术
7.中国法院网:为遏制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贡献司法力量
9.《海南日报》:海口已有1.77万家商户上线预付式消费云监管服务平台
10.《生活日报》:消费者无需再担心“卷款跑路”,济南“预付宝”即将上线
11.中工网:法院:企业利用“职业闭店人”逃避债务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彭晓月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