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数读】“互联网黄牛”乱象频发,警方出手整治!

2024-11-13 16:46:32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引言

从曾经的线下排队抢票囤票,到现在回购二手票、科技抢票,“互联网黄牛”不断升级着自己的“圈钱”技能。不局限于演艺活动、景点预约、出行等方面,这股不正之风也刮入电商领域、吹向校园内。为严厉打击“互联网黄牛”行为,根据公安部网站9月30日消息,公安部专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整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专项工作,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铁腕整治“互联网黄牛”乱象。

一、“互联网黄牛”将“生意网”织向多个领域

1.无孔不入的“互联网黄牛”

“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互联网黄牛’”。

喜欢许久的歌手要开演唱会,你满怀期待,准备在官方票务平台上购买两张原价票,怎料开票的几秒钟内,上万张门票就瞬间售罄。假期将至,为感受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脉络,你提前两个星期“蹲守”在某博物馆的官方预约平台前,结果不出所料:预约以失败告终。春节期间,你渴望回家与亲人团圆,却发现在铁路售票平台上根本买不到回程车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打开第三方平台或者某些生活类APP,“互联网黄牛”大肆售卖着高额溢价的演艺门票、机票火车票,甚至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将原本免费的预约门票“包装”后进行售卖。“互联网黄牛”行为令人痛恨,但“一票难求”的现状却又让人“不得已而为之”。

2.“互联网黄牛”收票手段“高深莫测”

“门票车票不是凭空‘消失’,其中大有文章”。

手段一:二手回购票、非公开售票。在某些演艺活动未执行实名制购票的情况下,“互联网黄牛”通过从二手平台加价回收门票、组织他人“代抢”等形式,囤积门票后高价卖出。此外,部分演出的主办单位会预留一部分不对外出售的门票回馈给合作方,“互联网黄牛”通过“人脉网”,与有票的工作人员“合作”,将这些非公开售卖的门票加价售卖后与“合作方”分成。

手段二:善用“资源”。为了遏制“互联网黄牛”不良行为,实名制购票机制应运而生。《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

尽管如此,对于背后有二级资源的“互联网黄牛”来说,售卖“黄牛”票并不是难事。以某位在广东地区深受欢迎的歌手为例,其预计在今年11月举行多场个人演唱会,但有粉丝表示,演唱会的门票仍“一秒售罄”。某二手置物平台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并非全部售空,部分门票流入“互联网黄牛”之手,原价为2280元的内场票,因位置不同被炒至3280元至7200元不等。此外,若赶上演唱会在星期六举办,买家还需要额外支付200元的“热门时段抢票费用”。面对“一人一证”的入场机制,“互联网黄牛”的生意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某二手置物平台)

手段三:科技抢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反“互联网黄牛”力度及科技手段不断升级,“互联网黄牛”通过采用网络爬虫、制作抢票机器人等科技手段继续在出行、景点预约等行业敛财。

以铁路出行行业中的权威购票平台“铁路12306”为例。“互联网黄牛”日益猖獗,“铁路12306”不断进化,二者上演“攻防大战”。“铁路12306”推出验证码、实名制购票,“互联网黄牛”便钻规则的空子,买光同一车次的所有车票,然后进行二次售卖;“铁路12306”取消纸质车票、增添候补功能,“互联网黄牛”便使用高出普通服务器几十倍网速的外挂进行抢票。

部分网民在痛斥“互联网黄牛”违规抢票行为的同时,表示“铁路12306”任重而道远,认为“铁路12306”一方面要考虑民生实事,另一方面还在不断改进算法,以应对持续升级的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实属不易。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收集哔哩哔哩《科技黄牛大战12306,火车票都去哪了?》视频下3163条一级评论,对选取的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免费的怎么就成了最贵的”。央视网在发布的一则名为《央视曝光北京热门景点被黄牛牟利 采访30人仅2人正规预约》的视频中提及,原本免费预约的景点,却被“互联网黄牛”渗透牟利。“互联网黄牛”将预约人的身份信息输入抢票机器人,通过软件的接码平台获取验证码,进而在正常放票时间之前锁定预约名额。

如此“作弊”手段引发舆论热议。有网民表示,多地免费景点都存在预约不上的现象,想去游玩必须花钱,其中博物馆成“重灾区”;有网民感叹“互联网黄牛”手段之高明令人不得不服,其已经默许了“互联网黄牛”现象;部分网民反映,某些第三方平台上,免费预约门票被裹上“讲解服务”“研学套餐”等外衣,摇身一变成为货架上的商品,不禁令人发问,“互联网黄牛”为何可以明目张胆地在第三方平台上售卖免费预约门票?是官方平台监管不力、置之不理,还是其授意“互联网黄牛”与第三方平台相互串通谋取利益?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收集哔哩哔哩《央视曝光北京热门景点被黄牛牟利 采访30人仅2人正规预约》视频弹幕以及一级评论共3410条信息,对选取的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及自然语言处理,将热度最高的词语规定为100)

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互联网黄牛”将手伸向电商领域

除了在演唱会活动、景点预约、出行等行业赚尽差价,“互联网黄牛”又将触手伸向了另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以及各大品牌会发布平台优惠券、店铺优惠券、商品降价信息等优惠活动,“互联网黄牛”制定代下方案,分发给下一级代下组织,代下组织雇佣真人远程下单,受雇用者按照“互联网黄牛”的代下方案将批量获取的优惠商品下单到指定地点,“互联网黄牛”将会对这些优惠商品进行转销获利,而受雇用者则会赚取返利及佣金。

“黄牛代下”这条灰色产业链严重干扰了电商平台的有序发展。根据从事研究互联网黑色产业的企业——威胁猎人发布的数据来看,日化快消成为“黄牛代下”品类的“重灾区”,占比55.35%,美妆护肤和医药器械类分别占比20.09%和8%。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数据来源:威胁猎人)

4.“互联网黄牛”不正之风吹向校园

“出售某某老师的某某课程”“热门选修课,价格好商量”。为达到大学毕业要求,在校大学生需要修满相应公选课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考虑到高年级同学毕业需求的情况下,校方通常会采用阶梯式沙漏选课模式,但是有些高年级学生却动起了歪脑筋,他们模仿“互联网黄牛”,利用技术手段,如使用刷课软件抢占热门选修课席位,然后转手将课程售卖给有需要的低年级同学,售价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形成了一条校园内部的“黑色产业链”,把原本健康的教育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校园黄牛”是“互联网黄牛”的不良表现形式之一,该行为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侵害了学生的选课权益、败坏了学校校风,遏制“互联网黄牛”不正之风吹向校园刻不容缓。

二、打击“互联网黄牛”力度不断升级加码

1.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整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专项工作

根据公安部网站9月30日消息,公安部专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整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专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良好社会秩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公安部要求,要全面收集梳理网上网下、部门警种、投诉举报等各渠道“黄牛”倒票线索。针对重大案件线索,强化专案侦办、分类打击、重点攻坚,突出“打团伙、打链条、打生态”,以实实在在的打击成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关切。对利用“外挂”软件在互联网上抢票的职业“黄牛”倒票团伙,要依法深挖幕后组织者,打击治理抢票软件制作源头。对主办方、单位内部人员、票务平台、旅行社等参与非法倒票获利的,强化线索搜集,完善证据链条,延伸打击相关违法犯罪。对伪造票证或者倒卖假票证,以及虚假兜售票证、凭证实施诈骗的,要逐一彻查源头,全链条打深打透。对网络平台票务代理、代拍,组织人员代抢、代预约,及在现场周边倒票的“黄牛”团伙,要结合倒票数量、获利情况及造成的社会危害,依法依规查处打击。

2.多地严肃打击“互联网黄牛”

为遏制“互联网黄牛”行为继续扩散,多地开展对“互联网黄牛”的打击行动。

(制作:法治网舆情中心)

结语

“互联网黄牛”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对消费市场的满意度,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此外,当“互联网黄牛”行为蔓延至新兴行业、学校等,极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形成对“互联网黄牛”严厉打击之势,谨防不正之风肆意蔓延、污染社会良好健康环境。

参考资料:

1.人民网:三评“互联网黄牛”

2.央视新闻:“买不到”的演出票都去哪儿了?央视起底“黄牛”抢票外挂

3.《人民日报》:规范票务市场 保障观众权益

4.《法治日报》:博物馆演唱会,门票为何越来越难买

5.澎湃新闻:黑产大数据|电商黄牛党产业链分析报告

6.央视网:1000元1节!“黄牛”盯上了我的选修课……

7.荔枝新闻:公选课被恶意抢课售卖,“校园版黄牛”该如何整治?

8.新华网:北京警方全链条打击涉旅“黄牛”刑拘62人

9.央视新闻:67人抢占倒卖博物馆门票被抓!南京警方全链条打击“技术黄牛”

10.《广州日报》:“黄牛”用黑客工具抢演唱会门票

11.《法治日报》:25人被抓!警方严厉打击“黄牛”倒票

12.公安部: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整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专项工作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分析师:刘思源

编辑:彭晓月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