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19年第三季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

2019-10-15 11:06:24 来源:法制网 作者: -标准+

编者按:2019年第三季度,政法网络舆情方面,主要表现出三点特征,一是基层“三小”舆情多发,二是类案密集曝出形成关联效应,三是恶意编造涉警谣言苗头显现。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选取12个典型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模型进行评估,从时、度、效三方面点评涉事部门的舆情处置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2019年第三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

 

1. 基层“三小”舆情多发,应对水平整体待提升


第三季度内,因小案件、小事件、小瑕疵引发的舆情事件较为多发,一些事件掀起大的舆情风波,如河南“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本是一起简单纠纷,却因视频上网热传引发极大关注,其中的舆论争议贯穿司法阶段;江苏丰县教师“绝笔信”事件系因伤害赔偿未得到妥善处理,逐渐演变成“以命相搏”的极端事件引爆网络。这些案例提醒政法机关需要注重处置细节、提高媒介素养、加大引导力度,妥善处理每一起舆情事件,以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带来更大的危机。

 

2. 类案密集曝出形成关联效应,增加舆情敏感度


类案频发也是本季度政法舆情的一大特征。河南省淇县、固始县接连曝光公安执法不规范事件,部分公众对“和稀泥”式执法的批评出现了向整个基层执法群体扩散的趋势;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后曝出北京劳斯莱斯女车主堵塞医院急救通道事件,豪车、女司机等标签引发网民的“特权想象”;女性失联案事件多发,前有浙江杭州女童失联被害案,后有广西涠洲岛2名女性游客失联事件,引起社会恐慌。短期内具有相似特征的事件密集发生,在舆论场上形成了关联效应,这些共同特征也成为触发网络舆情的鲜明标签,增加同类事件的曝光度和敏感度。

 

3. 恶意编造涉警谣言苗头显现,警惕影响政法队伍形象


本季度,多起针对政法干警的网络爆料引爆舆情,其中关注较高的事件有安徽网民自曝被骚扰报警不处理、湖南网民称遭到民警夫妇殴打、网民自称遭郑州网警“查信息求交往”等。这些事件中,政法机关第一时间介入调查,迅速查清真相回应舆论,依法打击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公众对政法干警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恶意编造网络谣言并大肆传播,抹黑政法干警形象,政法机关需对此类危险苗头有所察觉,果断采取处置措施,用真相回击谣言、化解偏见。

 

 

TOP.1  杭州女童失联遇害案  四星半

 

【事件概览】

7月10日,浙江杭州淳安警方发布通报称,该县9岁女童章子欣于4日被家中两租客带走后至今下落不明,目前两名租客已自杀。此后数日,章子欣的下落、租客作案动机等疑点持续引发舆论探究。7月13日,象山警方官微确认章子欣尸体已找到。14日晚,“@浙江公安”发布两千余字案情通报,当地媒体刊发对专案负责人的文字访谈介绍案情。随后,浙江省检察院指导杭州市、淳安县两级检察院提前介入调查,杭州市检等部门发布联合通知,强调要加强留守儿童管理问题,舆情至此很快平息。无独有偶,9月,媒体再度曝光两名女性先后于8月份在广西北海涠洲岛失联,衍生出各种猜测和传言。9月15日,北海警方官微证实此事。18日,北海警方再发通报称其中一人已死亡,同时对二人参与传销等网络传言作出澄清。


【应对点评】

章子欣失联案中,浙江当地公安、检察等部门表现可圈可点,显示出其在重大突发舆情事件中较高的应对水平。首先在线下方面,涉事警方一接到报案就迅速启动寻人、调取监控、赶赴租客原籍调查等工作,及时将该事件纳入依法办理的框架,确保警方在后续工作中始终占据主动。同时,各级警方的舆论引导也十分扎实妥当:案发地淳安警方第一时间发布失联信息通报案情;杭州、宁波等多地公安官微动态发布数十条案件进展,满足网民信息需求;淳安警方通过央视回应部分网络疑问,填补信息空白;确认章子欣遇害后,浙江省公安厅提级发布通报,配合媒体文字访谈细致回应疑点,用事实证据廓清网络谣言。最后,检察机关介入案件办理,从社会风险防控角度给舆情“收尾”,进一步缓解当地公众的担忧情绪。而反观涠洲岛两起失联案件,广西警方不论是迟缓的应对速度,还是通报中各种回避焦点的措辞,都给公众留下推卸责任的印象,两地舆情应对水准高下立现。


【经验教训】

 对比此前发生的多起失联事件可知,女性、儿童等特殊人群已成为触发舆情的重要因子,一旦舆情危机降临,政法机关必须提起重视,谨慎应对。而化解此类舆情事件,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三同步”原则可为各地政法机关提供工作方向:线下依法处置是核心,第一时间准确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态势以及舆论诉求,可为舆论引导打好基础;舆论引导是关键,即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多方面、多手段打通信息通道,把握舆论导向话语权;社会面管控是终极目的,政法机关需跳脱个案、立足宏观,从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等角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TOP.2  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  四星半


【事件概览】

7月30日,重庆一驾驶保时捷的女司机与一名男司机发生争执,女司机先动手扇了对方一耳光,被男司机回击。相关视频经网络热传后引发热议,当日重庆警方对此回应称,已对女司机不当驾驶行为进行处罚。然而女子嚣张态度引发了公愤,网民对其发起“人肉搜索”,曝出其丈夫系重庆市渝北区石船派出所所长童小华,其家庭背景、收入来源、交通违法处理等都被指有“猫腻”。8月1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通报称,渝北区公安分局已成立调查组,对网络反映内容进行核实。5日,官方再次透露,涉事女子李月的丈夫童小华已被暂停职务。8月12日,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渝北”通报此事调查结果,对李月及童小华的家庭基本情况、名下房产车辆等财产情况、李月名下保时捷轿车的交通违法处理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赢得舆论一致认可。


【应对点评】


本次舆情起源于一场日常的普通交通纠纷,却迅猛发酵,短时间内引爆整个舆论场,网民的“人肉搜索”推动舆情向纵深发酵,涉事女车主的“背景”也引发各种猜测。面对巨大舆情压力,重庆警方的前期反应略显不足,暴露出舆情应对上的一些瑕疵,如跟进舆情动态不够及时、信息公开不够透明、舆情回应未能切中焦点问题等,未能有效消除舆论质疑声音。不过,重庆警方的后期处置中转变工作方式,引导效果显著。在成立调查组之后,警方公允、扎实地推进调查,尤其是最后的调查通报堪称“教科书式范本”。这份近两千字的通报,不仅事无巨细地回应了所有疑问,还对网络不实信息一一进行澄清说明。权威可信的调查结论驱散了舆论猜测,凸显出涉事警方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处置态度,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达到了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经验教训】

近期出现了不少“豪车”舆情,从河南永城玛莎拉蒂女司机醉驾案到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事件,再到北京劳斯莱斯女司机占医院急救通道,都先后掀起了较大规模的舆情风暴。豪车横行、态度嚣张……这些行为引发网民对涉事人员“背景深厚”的猜测,放大了网络的“特权想象”,滋生出“人肉搜索”、网络狂欢、道德审判等不良舆论倾向。政法机关在应对中尤需谨慎,因为此类事件处置关乎司法公信、社会公平和世道人心,因此舆情工作更需要凸显权威性和主导性,官方通报也需要更加及时和到位。只有真正做到“有疑必查,有查必复,查必彻底,复必详尽”,才能获得公众信赖,阻断舆论猜想的蔓延。


TOP.3  湖南衡阳“警察夫妇打人”事件 三星半


【事件概览】

7月20日,湖南衡阳网民贺国伟自曝遭一对警察夫妇无故殴打至昏迷,打人者是衡阳市石鼓公安分局黄沙湾派出所副所长张鹏和衡阳市女子看守所所长龚琳雅。随后相关视频在网上扩散,舆情迅速发酵,涉事人员遭到舆论批评。22日凌晨,衡阳市公安局发布通报介绍事发起因和冲突过程,称张鹏被停职调查、龚琳雅配合调查。7月23日,媒体跟进报道,还原事件来龙去脉,证实网传视频经过剪辑加工,起因系贺国伟亲吻女孩脸部涉嫌猥亵儿童。此后,舆情出现反转,涉事警察做法受到舆论“力挺”。7月25日,衡阳市公安局通报称,贺国伟行为不当被处以行政拘留、罚款处罚,张鹏制止过当,被取消提干资格、停职和政务警告处分。该结果引发热议,多数舆论认为警方对贺国伟处罚过轻、对张鹏处理过严。


【应对点评】

该事件中,网络视频传播迅速、诱导性十足,裹挟舆论企图明显。衡阳市公安局首次回应兼顾“时度效”要求,在舆情爆发后24小时内介入调查,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澄清“警察夫妇打人”的不实之处,及时遏制舆情发酵态势。同时,建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向公众表明客观公正、严肃认真态度,对稳定舆情产生明显助力。但是,衡阳警方在二次通报中对涉事人员的相关处置引发舆情反弹。一方面,警方将贺国伟打人行为定性为“酒后失态”“行为不当”,未就舆论关切的是否涉嫌猥亵女童、造谣诬陷民警等问题进行释疑,给网民留下“避重就轻”的印象;另一方面,对涉事民警的处理结果,经过自媒体解读后引发质疑和揣测,部分警察自媒体更是提出追加处罚、撤销处分的诉求,网络不满情绪沉淀。


【经验教训】

近期以来,针对警察群体的网络谣言频频出现,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涉事警察口诛笔伐,严重影响了公安干警正面形象。因此,应对这类舆情,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快速澄清事实,还需要针对舆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动态开展处置引导工作,这意味着整体舆情应对需要更加精细化。首先,在舆情发酵期,上级主管部门需第一时间表态介入调查,尽快针对舆论关切的核心问题作出说明。其次,在舆情发展阶段,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此时需主动跟进后续处置结果的通报,满足公众知情权。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涉事人员及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置,需在法律框架内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进行,这样才能经得起舆论审视。第三,在舆情消退期,处置部门还需继续关注舆论场,打捞有关质疑点和关注点,视情作出补充回应,用详尽的事实依据彻底打消舆论疑虑,平息舆情风波。


TOP.4  河南“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  三星半


【事件概览】

7月10日,河南省栾川县法院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公布了“学生20年后打老师”一案一审判决结果,被告常仁尧犯寻衅滋事罪获刑一年六个月。常仁尧当庭表示将上诉,其家属也不认同法院对其刑事犯罪的定性。该判决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多数网民认为量刑过重。据此前媒体报道,2018年12月,一段“男子当街掌掴20年前老师”的视频在网上热传。随后,打人者常仁尧被河南省栾川县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立案侦查。常仁尧事后发帖称自己打人是因为20年前常被该老师殴打、侮辱,引发部分网民同情,舆论围绕事件定性及处置展开激烈讨论,多数观点认为此事应属治安案件,追究刑责处罚过重。2019年8月19日,此案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常仁尧家属称,将考虑是否申诉。


【应对点评】


此案自曝光起就伴随着热度和争议,舆论对常仁尧被追究刑事责任存在诸多不解,加之“150名村民联合签名呼吁从轻处理”“常仁尧多次向老师道歉未被接受”等细节在舆论场中传播,导致法院审理前,舆论场上同情常仁尧、不认可案件定性的声音不断占据多数。栾川县法院对舆论争议的焦点问题提前研判,发布判决结果的同时在通报中对案件定性和量刑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当日,该案审判长还接受多家媒体采访,紧紧围绕如何定罪、如何量刑、如何实现社会效果三大关键问题展开释法说理。可以看出,舆论引导前置为法院赢得更多支持声音。但遗憾的是,案件自首次曝光到二审判决历经多半年时间,舆论场中已积累了较多“同情常仁尧”“不满打人老师未被追责”等情绪,然而法院并未继续开展疏导工作,导致舆论共识难以凝聚。


经验教训

近年来,这类“事出有因”的案件并不少见,典型如陕西“张扣扣案”、山东“于欢案”等。此类案件舆情发酵前期,当事人常被媒体“包装”为善良正义的形象,其违法行为也被刻画为“无奈之举”,赚足公众同情。与此同时,部分网民也常以朴素的因果逻辑来审视法院判决,以事件“前因”来对照当前“后果”,得出判决不公的结论。舆论争议表面上看是对判罚结果的争论,本质上则是法治思维与片面正义观的较量。对此,政法机关还需用好引导工具,聚焦案件争议点,利用媒体及专家释疑解惑,多角度引导网民理性思考,疏导舆论的不良情绪,破除“疑者恒疑”的怪圈。例如,张扣扣案判决后,检察机关公布了公诉意见书全文,其中对张扣扣犯罪根源进行深刻剖析,指出其借杀人发泄对生活不满的真实动机,用事实有力回击了鼓吹“私力复仇无罪”的谬论。


TOP.5  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猥亵女童案 三星


事件概览

7月3日,《新民晚报》报道称,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猥亵一名9岁女童,导致女童下体撕裂伤,构成轻伤,王振华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消息传出之后震惊舆论,新城系上市公司随即股价暴跌。7月3日21时,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官微“@警民直通车_普陀”发布通报,确认王振华涉嫌猥亵女童属实,另有一名犯罪嫌疑人周某某也被刑拘。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密集发声进行抨击,各路媒体跟进深挖报道,对王振华及其发家史进行“扒皮”,形成舆论“围剿”态势。同时,舆论围绕“猥亵还是强奸”“是否有隐秘产业链”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7月10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猥亵儿童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王振华、周某某批准逮捕。上海市政协、江苏省政府相继撤销王振华政协委员资格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应对点评


本案一经媒体曝出就震动舆论场,面对各种揣测,上海警方当日即发布通报确认事实。尽管部分舆论对于上海警方在案发三天后才通报存有微词,但总体来看,警方公布案情的做法还是获得多数舆论认可,认为该通报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针对案情,上海警方以猥亵罪拘捕嫌疑人引发舆论热议,“猥亵还是强奸”成为网民关注焦点。后续上海检方以猥亵儿童罪批捕王振华,再度引发舆论对批捕罪名的讨论。但上海检方并未就舆论疑虑做出进一步解释。由此可见,公众在对案件的法律定性上仍存有较大困惑,担忧出现轻判犯罪、儿童保护不足的可能。随着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政法机关还需密切关注舆论诉求,对于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并予以回应,及时纾解社会焦虑情绪,为案件下一步奠定舆论基础。


【经验教训】

每一起公众瞩目的案件,都会牵涉到公检法等部门的先后介入和处置。这就要求各个政法机关在舆情处置上要相互联动,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在不同阶段相应单位能够及时出面,通过有效回应消解质疑、澄清事实,尤其对于质疑声集中的问题更要详细阐释,让公众充分了解政法机关处置的法律根据和考量,理解并支持政法工作而不是放任疑虑扩散。同时,政法机关还需及时公布案件的最新进展,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法律框架内尽力还原案件真相以及通报后续处理情况,严格夯实法律每一处细节,以案件进展回应社会呼应,破除舆论质疑,坚定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TOP.6  云南丽江“反杀”案 三星


【事件概览】

8月26日,封面新闻报道了云南丽江的一起反杀案,引发舆论较高关注。报道显示,今年2月8日,丽江永胜县一退伍女兵唐雪在返家途中遭遇醉酒男子李某某拦截辱骂后发生肢体冲突。次日凌晨1时许,李某某持刀击砸唐家大门,唐雪携带刀具出门查看发生打斗后李某某遇刺身亡。永胜县检方认定唐雪防卫过当,应以故意伤害罪起诉。多数网民认为唐雪属于弱势一方,检方定性存在问题。8月26日晚间,永胜县政府新闻办回应称案件正在办理中。云南省检察院也于次日通报称,已派专员前往阅卷,对案件事实证据依法全面审查,指导案件办理。唐雪代理律师殷清利向云南省检察院提交撤诉申请,并称将作无罪辩护。随后,涉案双方家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更多案件细节,但真相却疑云密布,案件至今尚无最新进展。


【应对点评】


这起案件因带有明显的“反杀”和防卫情节而迅速获得舆论的高度关注,再加上唐雪“女性”的身份标签,使得舆论一开始就从情感上偏向唐雪一方,认为其反杀行为是正当防卫。这一略显主观的认定使得检察机关在舆情发生伊始就面临较大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部门及检察机关及时回应的做法值得称赞,永胜县政府新闻办在媒体报道当晚就发声,第一时间表达出关注舆情的积极姿态;云南省检察院在次日对外通报介入此案,以高层身份指导办案,让舆论看到案件办理趋向更加公正的一面。大量网民也表态等待后续结果,说明省级检察的介入起到了阻断舆情恶化的积极作用。不足之处在于,该案尚有多处细节未厘清,当地官方并未继续跟进信息释放,此后双方家属不断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声,舆情热度持续了一段时间,而同期权威声音缺失则导致舆论场出现短暂混乱。


经验教训

自“昆山反杀案”以来,多起类似“反杀”案件的连续曝光,使得正当防卫制度成为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任何一起“反杀”案都存在瞬时爆燃舆情的可能。而这类舆情普遍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征,处置不慎很有可能影响公众对法治建设的信任。因此,政法机关在处置这类舆情时,一是需要通过主动回应来掌握引导主动权,在回应态度上稳妥表达关切姿态安抚公众情绪,适时对外传递政法机关工作情况;二是上级政法机关及时介入,利用其优势,在案件办理、舆情回应等重要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从而推动舆情快速消解;三是,面对一些已经显现“长尾效应”的案件,政法机关需要动态发布案件处置进展,以免调查“空窗期”过长使自身成为舆论追问对象。


TOP.7  江苏丰县“教师绝笔信”事件  两星半


【事件概览】

8月4日,江苏徐州丰县小学教师李秀娟在网上发布“绝笔信”,称去年3月其女儿在校时眼睛受伤近乎失明,她曾数次进京维权。今年3月初,李秀娟带女儿进京看病前被当地警方以寻衅滋事拘留,期间遭遇包括民警暴力殴打致伤在内的不公正对待。该事件吸引大量网民关注讨论。当日下午,丰县人民政府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丰县警方当晚称已平安找到李秀娟夫妇。5日,被指打人的派出所副所长、丰县教育局信访工作人员均向媒体否认李秀娟的说法,警方还称执法全程有录音录像备查,但因执法记录仪没电,部分现场画面缺失。当日晚间,丰县政府对舆论关心的多个话题进行详细回应,并表示将对所反映的民警暴力执法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此后,李秀娟通过网络两次回应各方说法和质疑,但在关键细节上,双方依然各执一词。目前,丰县官方尚未公布事件最终调查结果。


【应对点评】



一起简单的民事损害赔偿案件,在处理过程中,由于涉及维权难和疑似警方暴力执法两个敏感问题,最终变为一起舆情大事件。在舆情处置过程中,丰县官方在应对速度和通报内容上值得肯定。首先,丰县官方在事发几小时内就对舆情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找到了“绝笔信”事件当事人李秀娟夫妇,避免事态向更恶劣的情形发展;其次,丰县官方抓住了“理和法”这一关键点不断释放信息,对冲网传说法,起到了澄清释疑的作用,舆论也从一开始的一边倒同情李秀娟逐渐转向相信当地官方。然而,从回应效果看,由于执法记录仪画面缺失以及官方与李秀娟各执一词,事情真相并未逐渐清晰,反而陷入“罗生门”的窘境。而后续最终调查报告迟迟未见发布,也让舆情处置无法形成完整闭环,舆情风险仍未解除。


【经验教训】

在这起舆情中,引发舆论讨论的除了疑似警方暴力执法外,李秀娟多次赴京上访维权是否合理合法也是舆论关注焦点。近年来,由基层涉访涉诉问题所引发的舆情并不鲜见,很容易引发“站队效应”,网民会不分情由地站在弱势一方指责政府,导致基层部门在巨大的舆情压力下顾虑重重。在处置这类事件时,基层部门除了要从根源上解决矛盾外,在舆情应对上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做到回应速度与质量并重,回应舆论关切时要言之有物,用证据说话;其次,在回应中需要注意细节问题,力争切中要害、一锤定音,对于措辞、态度等方面的雷区也要尽力避开;第三,化解基层涉诉涉访问题是一项精细工作,处置部门还需多从情理方面考虑,通过细致耐心地沟通对话,将群众拉回到正常维权的渠道上来,切忌处置方式生硬粗暴激化矛盾、引发极端事件。


TOP.8  江苏九旬老人被列“扫黑嫌犯”事件  两星半


【事件概览】

7月18日,据上游新闻报道,江苏邳州市公安局扫黑办发布了一则征集违法犯罪线索通告,一对九旬夫妇被列为扫黑嫌犯引发热议。有声音称两人因涉及上访问题而被警方列为扫黑对象,“涉黑认定依据”“地方扫黑是否存在扩大化”等讨论充斥舆论场。对此,“@邳州公安”19日回应称,涉案九旬老人曾在儿子指使下长期无故霸占村集体房屋拒不退出,且辱骂民警、阻挠调查,涉嫌“村霸”行为。目前两位老人已被取保候审,其儿子陈广礼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这一回应并未平息舆情,《新京报》《潇湘晨报》等媒体不断挖掘案件背后“内情”,与官方回应有一定程度偏差,使得舆情热度持续升温。对此,《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发表评论,呼吁厘清涉黑犯罪的具体标准和界限,明确两名老人违法行为是否具有涉黑性质等,但警方后续并未就此类关键性问题进行回应。


【应对点评】

舆情发生后,邳州警方次日通过官方渠道主动回应,积极的处置态度获得部分网民认同。但警方回应将重点放在涉事老人“霸占”村委会、辱骂警察、阻挠执法等违法事实上,忽略了舆论关心的核心问题,即将其列为“涉黑嫌犯”的合法性、合理性。官方回应与公众质疑的不对等,致使舆论疑窦难消,后续也未适时跟进针对性释疑工作,整体事件处置留下“烂尾”的观感。深入来看,整个事件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案件办理,即警方将夫妇二人定性为“涉黑”人员的执法过程就存在事实模糊、依据不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未解决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引导,官方回应即使是态度再好、技巧再高明,也难以达到化解质疑的效果。


【经验教训】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以来,孙小果案、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的查处彰显专项行动的显著成果。但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走偏、扩大等问题,典型如此案以及失独家庭成重点监管对象、摸排工作进幼儿园、不迁坟以黑恶论处等,不仅令处置单位自身陷入舆情漩涡,更累及专项行动的整体评价。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在黑恶案件定性、处置中,需要严格遵照依法办事的第一准则,不“拔高”也不“降格”,不“敷衍式”执法也不“运动式”执法,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即便引发网络舆情,涉事单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即可有效平复危机。否则,不解决实体层面上案件办理的根本性偏差,再多的解释也将无济于事。


TOP.9  河南警方“和稀泥”式执法事件  两星


【事件概览】

7月31日,河南卫视都市频道报道称,河南淇县瓜农庞某7月29日早晨目睹自家西瓜被盗,在与偷瓜人拉扯过程中致偷瓜人受伤,当地警方做出庞某赔偿偷瓜人300元的处理决定。该事件经媒体转载后广泛传播,网民认为警方执法有失公允。8月2日,淇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因西瓜价值小,情节轻微,遂对偷瓜人进行批评教育。该通报并未获得认可,舆论认为警方执法有“和稀泥”之嫌。8月3日、4日,鹤壁市公安局连续发布两次情况通报,称已认定偷瓜人违法,对其作出3日行政拘留的处罚,责任民警被停职并将依纪依规处置。在该舆情发酵阶段,8月1日,河南固始警方在处置一起货车侧翻车上井盖被附近居民哄抢事件时,同样因不立案引发“和稀泥”式执法的批评。对于不立案的理由,当地派出所“当着面才算抢,少量侵占不算犯罪”的回应也被指不作为。固始县公安局8月4日回应已立案调查、涉事民警已被停职接受调查,舆情随后得到缓解。


【应对点评】


两起事件的舆情主体在应对中都存在相似的不足之处。一是舆情危机意识和引导能力不足,首次回应均出现不恰当言论,如淇县警方回应不处罚偷瓜人的原因、固始当地派出所对不立案的解释,都有悖于规范执法的要求和公众道德观念,相关回应反而加剧舆论质疑。二是上级管理部门都在舆情爆发后相对短的时间内再次做出回应,基本遵循舆论诉求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置。但公众对这种事后处置并不“买账”,“和稀泥”式执法的讨论也由个案衍生到类案。舆论将“和稀泥”式执法出现原因归结为基层执法者执法理念落后、执法能力不足、执法随意性强。三是针对涉事民警停职之后的下一步处分意见也均未予公开。此外,警察及警察自媒体认为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基层民警负担重是导致“和稀泥”执法的主要诱因,群体内部不满情绪显露。


【经验教训】

在这两起事件曝光后,浙江平湖也被曝出现“和稀泥”式执法事件。此类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盗窃哄抢事件虽小,但因反映出基层公安执法的“大问题”,很快演变成为全网关注的舆情事件。公安机关需要将执法能力的提升和执法规范化要求并行推进,严格区分违法案件与民事纠纷之间的区别,依法依规作出差异化的处置。同时,对于相关案件反映出的基层公安机关舆情引导能力和危机意识不足的问题,提示公安机关加强基层民警相关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从上至下、具有可操作性的舆情引导方案,避免不当回应刺激舆情二次发酵,损害公安队伍的整体执法形象。


TOP.10  湖北恩施小学伤人案件  两星


【事件概览】

9月2日11时,湖北省恩施市政府官网发布通报称,当日8时许,恩施市白杨坪镇朝阳坡小学发生一起伤人事件,有10名学生受伤。该消息经主流媒体转载后震惊舆论场,网民惊呼“血色开学日”。当日晚22时,“@平安恩施”发布通报称,目前有8名学生死亡、2名学生受伤,犯罪嫌疑人于某系本地人,40岁,未婚。通报发出不久被删除,引发网民追问,官方信息管控措施遭到舆论批评。随后,《南方周末》等媒体介入报道,有关嫌疑人犯罪前科、服刑减刑经历等细节被曝光,关于其作案动机的猜测充斥网络。该案发生后,国家卫健委派出应急专家组,开展受伤学生医疗救治等工作,公安部、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目前,案件暂未有最新进展公布。


【应对点评】


在这起伤亡严重的涉校刑事案件中,当地政府虽然做出简短通报,但有限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渴求,导致媒体报道占据舆论场,流言盛行。整体来看,相关部门的处置过程暴露出三点瑕疵:首先,官方仅在案发当天作出两次通报,此后官方声音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媒体报道主导舆论场,为流言传播和猜测蔓延提供足够空间,甚至其他政法机关也被迫卷入舆论危机;其次,恩施警方删除通报的行为助燃舆情,不仅增加了后期引导的难度,而且让公众负面情绪难以纾解;最后,当地社会面管控工作不明朗,在教育部、公安部相继部署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要求下,恩施相关政府部门不仅未表态、未回应,而且在案发一个多月至今也未跟进发布后续内容,社会焦虑情绪难以通过正常渠道得到释放和宣泄。


【经验教训】

在突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政府部门基于依法办理和社会稳定的考量,不能通报实情处置和舆情处置的一些敏感信息,或无法做到迅速通报,由此出现“信息真空期”,各种声音有机会得以舆论场中传播、泛滥甚至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特别是涉及儿童、女性等弱势群体的“无差别杀人”案件,通常具有随机性、隐匿性并产生恶劣后果,媒体如果过多呈现犯罪细节、过度关注犯罪动机,可能放大社会焦虑恐慌情绪。这就要求官方通过合理利用官方渠道进行高效的议程设置,把握住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例如由高级别政府部门牵头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案件处置所涉各级部门的通报工作,并根据案件调查侦办进展,对舆论关注重点内容和网传不是说法作出回应,用证据回击阴谋,用事实证伪假设,以更加公开、透明、成熟的舆论引导处置重大突发舆情。


TOP.11  湖南李尚平案  一星半


【事件概览】

6月22日,《新京报》刊文重提2002年的湖南益阳李尚平遇害案,引发广泛关注。据此前媒体报道,2002年4月26日,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英语教师李尚平头部中枪身亡,当地公安局调查最初将案件认定为交通事故,在李尚平亲属抗议之下,最终确认李尚平死于枪杀,但凶手至今未被抓获。家属一直怀疑李尚平之死与其生前多次向媒体反映当地教育系统腐败问题有关,舆论也普遍猜测李尚平死于报复。7月2日,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称,益阳市公安局已向家属详细了解案件情况,案件重启调查。同日,多家媒体介入报道,官方表态也相继入场,益阳警方表示“17年以来警方一直在侦办该案”,湖南省公安厅也称已经成立专案组调查。8月22日,据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益阳市公安局悬赏50万征集线索,办案民警透露称有线索正在核查


【应对点评】


该案受新晃县“操场埋尸案”舆情热度波及而引发关注,不但两起案件的办理进展会被舆论进行比较,舆情回应工作也会引起网民注意。从舆情层面来看,当地公安机关的回应工作存在两处不足。一是回应不及时、不主动。《新京报》在“操场埋尸案”后发表的评论文章即引发较高关注度,警方并未第一时间就案件情况及进展作出回应。“警方向家属了解情况”“家属称警方重启调查”等信息由自媒体曝出,专案组成立的消息亦是经由媒体报道才到达舆论场,官方始终未主动发布信息。二是回应“触雷”。案件曝光后,家属声音和自媒体文章不断强调该案毫无进展,舆论场已经出现质疑和猜测,认为警方办案拖延或是受到阻力,益阳警方面对媒体不介绍办案情况,反而强调“重启调查”说法有误、“17年来一直在侦办”,刺激了舆论场上质疑情绪的高涨。


【经验教训】

与“操场埋尸案”类似,这类随着扫黑除恶深入推进而重新进入舆论场的陈年旧案,更容易影响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判断和感知。从舆论角度来说,对于这类旧案,公众最为关注的就是案件的背景、动机、追凶等,而随着网络记忆的唤醒,大量与案件相关的猜测、追问不断浮现,因此公众不止期待查明真相,还会要求检视此前的办案过程,查清案件长期悬而未决的原因以及是否有人为插手干预的传闻。尽管案件调查难度大,但是公众期待更大,案发地的政法机关需有办成铁案、办成典型的担当和勇气,不但需要在实体上加大调查力度、推动案件侦办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还要在引导上保持“在线”,主动向家属和公众通报相关进展,用公开透明的调查解开层层谜团,回应舆论长久以来的关切。


TOP.12  广东汕头辅警“扔车执法”事件  一星


【事件概览】

9月15日晚,陆续有网民曝光一则视频称,广东汕头一摩托车行驶到某路段检查点时为逃避检查逆行,交警用路边的共享单车扔摩托车,致车上二人跌倒一死一伤,该事件火速引爆舆情。16日零时许,“@汕头交警”发布首则通报称,涉事摩托车驾驶员及乘客受伤,系“撞上摩托车道与汽车道之间绿化带”所致。“绿化带”说法与网传视频明显出入,引起网民吐槽。当日10时许,“@汕头交警”续报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调查此事,受伤两人目前正在治疗;16时许,“@汕头交警”三发通报称,辅警陈某在协助交警查酒驾过程中,将停放路边的共享自行车推出阻止摩托车逃跑,致驾乘人员受伤,市公安局将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汕头警方一天之内三发通报更改口径的做法刺激舆情升级,网民质疑声量不减。


【应对点评】

从视频可见,汕头交警执法人员以障碍物抛向快速行驶的摩托车的行为,的确超出了合理执法的范围,其粗暴行径很快引来网民指责。舆情危机关头,汕头交警先后给出三则官方通报,看似积极主动,实则步步踩雷:第一份通报中,警方给出的“摩托车撞上绿化带”的说法与网传视频和网民爆料截然相反,引发网民质疑交警“不讲事实、掩盖真相”。第二份通报中,警方表明调查此事并公布伤者信息,但此时舆论关注点已转向摩托车其倒地的原因,警方通报中强调摩托车驾驶人违规行为也被认为是在回避问题、敷衍舆论。而在时隔4小时后出具的第三份通报中,警方终于改口承认辅警执法失当,但通报中将“扔车”的行为定性为“推出自行车”,再度被指是淡化责任、玩“文字游戏”。汕头交警粗暴执法在先,舆情应对接连失误在后,堪为本季度舆情处置的反面典型。


【经验教训】

“扔车执法”事件既是执法部门的悲哀,也是普通群众的悲哀。近年来,尽管公安队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果有目共睹,执法水平提升明显,但不能否认的是,千变万化的现实执法环境、基层执法人员水平的良莠不齐、普通民众对社会规则的漠视等,仍然考验着现场执法人员的应变能力,很多负面舆情正是源自于此。政法机关需从实操演习、装置配备等方面加强建设,切实提高执法人员处置突发警情的能力与水平,确保执法过程中手段妥当、动作规范,让执法更有权威,让法律更有尊严。另外,在面对因执法行为引发的负面舆情时,政法机关也需摒弃“恐舆”“愚舆”的错误思想,在尊重事实与真相的基础上给出回应,切忌为了平息舆情危机急于抛出结论,触发次生舆情。




编辑:王千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