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开庭 舆论呼吁法院判罚兼顾情理法

2019-06-25 13:35:37 来源: 作者: -标准+


【舆情综述】


610日,综合《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河南栾川“学生20年后打老师”案将于12日开庭。被告人常某辩护律师表示,将做无罪辩护。相关消息引发媒体关注,舆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一方认为,殴打老师行为恶劣,应当严惩以儆效尤;另一方认为,应当考虑常某此前遭遇体罚的经历,予以轻判。据此前媒体报道,201812月,河南洛阳栾川县男子常某将中学老师张某某半路拦住,以学生时期曾遭到老师体罚为由,扇打张某某耳光。栾川县公安局随即对此立案,公诉机关以寻衅滋事罪对常某提起诉讼。

此后,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对该案进行追踪报道,如常某当庭向被打老师张某某道歉;检方认定常某存在自首情节,但其拦截、辱骂恐吓、殴打他人,后又将视频传播给他人,扰乱社会秩序,已构成寻衅滋事罪,建议量刑16个月到3年之间;此案未当庭宣判。14日,《潇湘晨报》发布对常某妻子的采访报道,家属认为常某有错但不至于构成犯罪,常某在庭审中讲述上学期间被张某某当众羞辱等细节时,被法官数次打断;如果常某被判刑,家属还将持续上诉。

相关报道发出后,舆论主要围绕案件定性、判罚等焦点展开争论,多数观点认为此案应属治安案件而非刑事案件。部分律师从法律层面分析检方认定寻性滋事行为的合法合理性。也有律师指出,检方人为关联相关视频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和寻衅滋事行为认定欠妥,因为他人制作的视频被广泛传播不是常某有意为之。部分媒体认为应当考虑案件发生背景,呼吁法院判罚兼顾情理法。南方网认为,剥离历史情境,该案性质一般也就适用治安条例;澎湃新闻认为,考虑到该案的深层背景和常某的悔过表现,法院判罚应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处罚的力度,体现情理法的结合。但《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何种性质的暴力都不应被推崇,即便是持有所谓的“正当理由”。此外,人民网等媒体还就此案反映出的教育体制和管教权边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截至62012时,相关报道663篇,微博消息3.4万条,微信文章500余篇。

 

【舆情点评】

 

该案从曝光至今就饱含争议,但争议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释疑或纠正,而是随着司法阶段的推进不断累积。从目前舆论场各方声音来看,舆论仍然对打人者持同情态度,不认可检方对其涉嫌寻衅滋事罪的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案件曝光至今,官方引导始终缺位,直至本案开庭审理,警、检两方均未对案件调查程序、定性依据等舆论关切作出公开回应,导致舆论质疑难以消解;另一方面,部分媒体在案件开庭前后多次采访被告人家属、突出常某悔过情节和其家属道歉举动,博得大量的同情,使得舆论场累积的疑惑和不满在新的司法阶段产生了反弹。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21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赵思宇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