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红星新闻刊发报道《老人救女童被撞身亡 家属:为何见义勇为还要担责》,文中称2019年3月,103国道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四岁女童独自横穿国道,在路旁的老人侯振林疾步跑去抱起女童。随后,二人在穿过对向车道时被一辆厢式货车撞倒,侯振林不幸去世。4月8日,香河县人民政府授予侯振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但香河县交警大队对事故的责任认定是三人同等责任,即货车司机、女童监护人、侯振林各承担三分之一责任。侯振林家属表示无法接受,他们向廊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提出复核申请。5月20日,交警支队回复称,维持三人同等责任的鉴定。对此,报道中受访律师认为,老人行为属“紧急避险”,无需承担责任。该文发出后,“老人见义勇为还担责”这一冲突点很快引发网民关注和讨论,不少网民站在朴素正义观角度认为,老人不应担责;还有部分网民认为交警定责不当,执法机械。
6月11日起,该事件舆情持续发酵。《新京报》、光明网评论文章均认为,事件中侯振林“交通违法”源于见义勇为,不能抹杀其正当性,当地有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褒扬见义勇为者亲属,弥补其相应损失。微博话题“#救女童被撞反被认定负事故责任#”阅读量快速破千万,这起事故的责任划分引起多数网民热议。
6月12日,据红星新闻的追踪报道,香河警方对此事作出最新回应并借案释法。其中,香河县警方回应称,目前该案仍在复核,责任认定还没有生效,更多情况要等复核结果出来以后,统一会向社会通报。香河县、廊坊市交警部门负责人接受了媒体专访,并通过现场监控视频对事件定性进行详细解释。他们认为,交警部门作出三方同等责任的认定是综合多种因素作出的,此外三方同等责任并不等于同等赔偿责任,在涉及到民事赔偿方面,会充分考虑具体的情节和关系。两人还强调,这起事件已经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交通事故,而不是交通违法,因此不能适用一般交通违法中对紧急避险行为免责的规定。最后他们呼吁公众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也要以守法为前提。
在交警进行详细释法后,舆论场由此前质疑交警简单机械执法,逐渐转为对事件的理性讨论。网民群体中支持警方的声音开始上升,多数媒体评论也表示不应将见义勇为和责任认定混为一谈。《人民政协报》评论认为,情理和法理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交通违法与否,也无损见义勇为荣光;澎湃新闻就此事采访湖南和江西两位资深交警,他们分析称,侯振林救人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施救的方式不恰当,香河交警三方同责的认定结果正确。6月15日,《新京报》关于此事的一项网民调查显示,超六成投票网民认为交警部门对侯振林负同等责任的认定合理。
此外,据《新京报》报道,侯振林家属向司机索赔未果,欲对司机提起诉讼。女童母亲表示,将积极配合老人的家属。目前,该事件暂无最新进展。截至6月20日12时,与该事件有关的新闻报道130余篇,新浪微博5300余条,微博话题“#救女童被撞反被认定负事故责任#”阅读量9051万,微信公众号文章194篇。
【舆情点评】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持续热议,源于其中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侯振林因见义勇为不幸身亡,还要承担部分责任,这一“落差”成为刺激舆情发酵的关键,“不应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和质疑交警定责不当成为舆论主要观点。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当地交警部门负责人借助媒体积极回应舆论关切,让舆论了解警方定责依据的同时,也就公民如何在守法前提下见义勇为给出专业建议。可以说,香河交警部门的公开回应,不但起到了缓解舆情压力的作用,还让这起引发争议的个案变为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21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车海星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