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多地法院宣判公交车“车闹”案件获赞 两重风险需警惕

2019-05-28 11:12:00 来源: 作者: -标准+


【舆情综述】

近期以来,湖南、海南、北京、安徽等多地法院陆续审判了一批公交车“车闹”案件,5月以来更是进入了集中曝光期。《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权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短期内在舆论场中掀起一股关注热潮。自20193月以来,舆论场中与各地法院判决公交车“车闹”的媒体报道共505篇,微博1300条。法制网舆情中心以舆情热度、讨论度、案件影响、有无判决结果等多个维度,挑选出如下10个案例并以此展开分析。

 

【舆论观察】

 

多地法院依法判决公交车“车闹”者的案例频频曝光,引发舆论场对类案的持续讨论。无论是对被告人无理取闹行为的批判,还是对地法院严惩违法者的认可,或是对法院判决结果的讨论,媒体、业内人士和网民都各抒已见。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梳理各方代表性观点,以供参考。

 

1. 支持法院依法严惩违法者

主流媒体均对法院以司法判决的形式对违法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做法表示高度认可。一方面,央视财经、东方网等主流媒体认可法院判决在重塑公众对公共规则敬畏感、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方面的促进作用,称“‘抢夺方向盘入刑’等案例判决,以看得见的正义方式宣示着公序良俗的边界”;另一方面,“@人民微评”、《广州日报》等媒体从批评违法者角度,认为造成各种公共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违法者漠视规则、法律意识缺失,重申“公交安全不容侵犯”的红线。

 

2. 点赞法院司法公开和判决结果

审理流程方面,多数网民为法院的司法公开点赞。在被告人陈某掌掴公交车司机、被告人邓某用牛奶箱抡砸公交司机等案件中,公诉人意见、案件现场录像及被告人陈述等以视频、文字等方式公开,案件警示意义得到进一步强化。有网民称“公开审理,广而告之,可令欲肆意妄为者戒”。判决结果方面,众多网民也以“大快人心”“法律终于长牙了”等观点表达对法院判决的支持。

 

3. 对案件量刑结果存有争议

舆论点赞声中也伴随着一些争议。首先,不少网民认为,个别案件并未造成太严重的损害后果,而法院量刑却多为3年左右,判罚明显过重。另外,网民对同案不同判的异议也较突出。比如海南女子因一元车费掌掴公交车司机获刑四年,但江苏男子李某争抢司机方向盘险致公交车坠河却被判两年,引发网民争论。对此,媒体、学者以及律师纷纷进行释法说理,向公众解释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行为犯,只要实施了实行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都需入罪”。

 

【舆情点评】

 

1. 严惩公交车“车闹”契合公众情感

近年来,在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殴打司机等现象时而发生,但政法机关对违法者的处分多数限于行政处罚阶段,司法手段的震慑作用有限。2018年,重庆“10·28”公交车坠江事故轰动全国,更加坚定了全社会加强公交司机安全防护、严惩妨害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诉求。正是基于强烈的公众呼声,各地法院惩治“车闹”的司法判例一经曝光,就快速获得了公众的接纳与认可,并形成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这也是法院判决获得舆论支持的大众心理基础。

 

2. 集中宣判形成“聚合效应”强化正向认知

梳理案例情况可看到,3月份有个案报道开始锁定关注,4月案件报道逐渐增多,令舆论关注度逐步累积,到5月类案密集曝光达到舆情热度峰值。这种个案带来的“冲击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音,给舆论场带来显著的正面宣传效果。案件集中宣判形成了较强的聚合力,有效重塑了公众对公共规则敬畏感,增进维护公共安全的正向认知。

 

3. 多层次有序引导凝聚舆论共识

此次舆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热烈的反响,也与媒体、专家、法官、律师等多方力量的有序引导密不可分。一是报道媒体多元化。从《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到东方网、大河网等地方媒体,再到澎湃新闻等商业网站均对此事进行了宣传报道。二是传播渠道多样化。此次案件审理中,各地法院以庭审现场作为普法课堂,充分借助电视、报纸、网站、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最大化了庭审传播效果。三是解读内容精准化。针对舆论有争议的“同案不同判”“判罚过重”等疑点,专家、律师等业内人士给予解读,进行充分的普法释法,有效扭转网民的认知偏差,化解了舆论疑虑。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7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媛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