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周口婴儿“被盗”变“丢失” 警方成功处置舆情成经典案例

2019-05-28 11:12:00 来源: 作者: -标准+


【舆情综述】

516日,一张请求市民帮忙寻找孩子的图片在河南周口市民的朋友圈流传,随后,《东方今报》以《全城紧急寻找孩子!》为题报道此事,引发舆论关注。16日晚间,周口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周口”连发两条警情通报称,周口市公安局文昌分局当日接到群众报警,一女子带着4个月大的男婴散步时晕倒,醒来后发现孩子已失踪。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并全力开展案件侦破工作,并对提供线索破案的奖励五万元。同时,警方正告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此后舆情迅速升温,男婴去向牵动社会各界目光。全国政法自媒体矩阵形成合力,扩散寻找孩子的消息,《人民日报》等媒体温情接力,梁咏琪、陈法蓉、陈嘉上等娱乐圈人士纷纷转发,全网转载数量上亿次。网民担忧孩子安危之余,纷纷发声谴责人贩子乘人之危拐卖婴儿的行径。

 

2.“盗窃”变“丢失”,媒体报道“反转”,闹剧引发全民攻伐

518日,事件出现进展。据《郑州晚报》报道,18日晚,嫌疑人迫于压力向周口警方电话自首。周口警方立即委托郑州市未来路公安分局迅速控制嫌疑人。19日凌晨,嫌疑人及丢失男婴被周口警方带回,男婴已送医进行全面体检。同日,“@平安周口”再发情况通报,但案件性质的描述由“盗婴案”变为“婴儿丢失”,并称警情已经查清,目前婴儿身体状况良好,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舆论点赞警方高效破案的同时,就通报中部分表述提出疑问。《大河报》刊文称,警方表述由“盗婴案”变成“婴儿丢失”,加之案发现场没有拍下“嫌疑人”作案、逃跑的镜头,此案背后疑有隐情;中国之声则追问“剧情是否会反转”。

520日,《新京报》称其从知情人处获悉,该事件系男婴母亲因家庭矛盾,与亲友策划“自导自演”,目前参与策划的多人已被警方拘留,男婴母亲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过后也将受到处理。另据《大河报》20日报道,男婴母亲为报社工作人员,其丈夫在周口市交警支队工作。但男婴生父另有其人,案发时生父携两名亲属与生母朋友将孩子抱走。报道一出,舆论哗然。媒体、网民纷纷谴责案件中“狼来了”的情节消费社会信任,伤害公众善意,认为策划者应受到法律制裁,以儆效尤。截至52312时,警方尚未对此作出进一步回应。

事件发展过程中,部分未经证实的言论在网上流传,有网民称安徽滁州市琅琊区人武部政委王一迪为婴儿生父,涉及婴儿丢失事件。对此,滁州军分区纪委20日发布通报称,正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将依据核查结果严肃认真处理,网民表示期待调查结果。之后,舆情逐步降温。截至52312时,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3771篇,微博信息15万余条,微信文章7000余篇。新浪微博话题“#周口丢失男婴找到了#”“#周口男婴丢失系女方自导自演#”等阅读量近10亿,讨论量近14万。

 

【舆论观察】

1.“为周口公安点赞”,公安机关“效率杠杠的”

虽然事件最终被认定为“自导自演”的闹剧,但当地警方前期寻婴过程中积极作为,全国政法机关官微联动寻婴的做法,都获得网民好评。“全国公安机关形成合力真强大!”“这效率杠杠的!”“为周口公安点赞!”“辛苦了警察同志们!”等赞美声不绝于耳。

 

2. 严惩闹剧制造者,用法律守护社会善心

“反转”剧情曝光后,网民也呼吁警方公布案件细节,严惩肇事者,“让谎报警情的人受到应有惩罚”等呼声仍在持续。红网认为,该事件性质跟浙江乐清“男孩失联”事件一样,都是造谣、报假警行为,策划者、参与者都涉嫌违法犯罪,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经济日报》指出,事件当事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警力资源和公共资源,引发居民恐慌情绪,更严重伤害了人们救助、帮助弱者及求助者的朴素善良感情。《中国青年报》也表示,闹剧背后是对社会诚信的重创,也是对公序良俗和人伦道德的双重挑衅。

对此,海外网认为,这种闹剧不仅是道德问题,还触犯了法律。央视网指出,法律是守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那些消费社会良心,视法律如同儿戏的行为,唯有用法律武器来厘清荒唐事件中各色人等的法律责任,才能树立人们继续奉献爱心的信心。

 

3. 呼吁加强普法,阻断类案频发之势

《法制日报》指出,近年来,从罗某笑的父亲罗尔配合营销机构消费大众爱心,故意夸大孩子的医疗费用,到河南小凤雅的母亲被爆出众筹爱心善款并未用于治疗孩子的疾病,再到乐清、周口婴幼儿走失事件,因谣言、谎言造成的“反转”事件频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分析认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编造警情及谣言,进而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但这类闹剧频发与或与当事者缺乏相关法律知识,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后果有关。《钱江晚报》评论称,加强法律的宣导,是当务之急。封面新闻也表示,避免此类案件频发,要抓紧普法,让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需承担刑责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每个人心里都划出法律的红线。

 

【舆情点评】

1. 周口警方诠释舆情“处置者”“受害者”两种角色应有之姿

在这场“盗窃”变“丢失”的闹剧中,周口警方既是处置者,也是受害者。作为处置者,警方接到报警后连发两条警情通报迅速开展处置工作,第一次通报描述案情,向公众征集破案线索,并“喊话”犯罪嫌疑人,“停止犯罪行为,立即向警方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第二次通报公布悬赏信息,“提供线索破案的奖励人民币50000元”。在案件出现进展之后,第三次通报告知公众“婴儿找回”的事实,并将此前通报中“盗窃”的说法更改为“丢失”,细节把握准确。整体来看,处置有力、公开及时。值得称道的是,周口警方的前两次通报还引起了全国政法自媒体的“接力”传播,彰显公安机关团结一心、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7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付萌 陈计祎 胡堃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