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近期的热点事件,涉嫌弑母、逃亡三年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落网绝对算得上一个。据媒体报道,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当时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均是通过网络购买,三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网民围观,仅仅一个多小时后,话题“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就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吴谢宇”也同在榜上。
2015年7月11日,吴谢宇母亲谢天琴遇害。2016年2月14日,谢天琴被发现死在一教工宿舍,警方认定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这起“北大学子弑母案”曾轰动一时,但很快随着吴谢宇的潜逃归于沉寂。吴谢宇落网后,媒体又将其涉嫌犯罪的情节梳理一遍。多数人感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然而猜测、寻觅、追问、怀疑等舆论声音仍然甚嚣尘上。一方面,吴谢宇弑母的原因引起诸多猜测和分析,其逃亡轨迹和经历也遭到媒体深挖;另一方面,吴谢宇的性格和行为吸引了不少“粉丝”,有人表示崇拜,有人表示同情,还有人将吴谢宇的行为美化,称其是“真正优秀的人”,以“最极端的方式获得了英雄主义的自由”。百度贴吧“吴谢宇吧”中的7万篇帖子,有不少是同情他的,令人震惊的是,个别人甚至称“曾经也想杀死母亲”。
目前,舆论最为关注的,就是吴谢宇的犯罪动机和犯罪事实。我们相信警方会依法办理,并就公众关切作出回应。但对于网上出现的种种怪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奇葩”然后一笑了之,需要反思乱象背后的问题:这起案件为何能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为何会有人对一个弑母嫌犯如此宽容,甚至是美化犯罪行为?当犯罪案件成为社会新闻,供人评头论足,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谁在炒热案件?
媒体的“标签化”报道。吴谢宇能够获得超高“人气”,无疑与媒体报道有很大关联。首先吴谢宇“北大学生”的身份标签,自带话题属性。但这也只是个引子。早在该案曝光后,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一篇《意外疑凶:北大弑母嫌犯吴谢宇素描》,就为吴谢宇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冷静、缜密、开朗、自律。吴谢宇落网后,众多媒体采访了其亲属、同学以及潜逃期间的酒吧同事,在他们的笔下和口中,吴谢宇被刻画成一个“没有缺点”的学霸,即便是犯罪也是“高智商”的“完美”犯罪。部分媒体反其道行之,挖掘出吴谢宇骗取亲戚钱财、在酒吧做男模、沉迷赌博、经常嫖娼等恶的一面。这种贴标签的处理,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自媒体的炒作和推动。与传统纸媒时代媒体严格把控新闻来源不同,在当下的网络时代,自媒体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信息提供者,甚至是信息扩散和话题转换的重要推手。自媒体是靠流量存活的,这必将带来的后果是,部分自媒体蹭热点炒作,甚至主观臆断、造谣传谣。真相尚未揭露之时,自媒体为了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把公众注意力带进了娱乐八卦的角落。日前网上先后出现微信文章《北大学霸弑母求婚的“妓女”爆料》《北大弑母案独家内幕(一):婚外情》等,以自述或知情人的笔触描写了吴谢宇弑母案内幕细节,如吴谢宇与一名“性工作者”交往遭到母亲阻挠,吴父曾有婚外情等,并将其归结为刺激吴谢宇犯罪的原因,相关文章迅速引起广泛传播,不但阅读量达到10万+,还收到不少网民打赏金额。此外,由于该案涉及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话题,相当数量的教育类自媒体公众号也加入讨论,很多推测式、臆断式文章由此扩散。
为什么会有人同情和理解他?
舆论场中一直对受害者有种“刻板印象”,即受害者必须完美,否则加害者就有了值得同情和原谅的理由。媒体对吴谢宇“完美”形象不厌其烦地呈现,吴谢宇的亲属朋友跟着追问:是什么导致一个“完美”的、“高智商”的“学霸”变成“天才恶魔”?网民也想知道真相。从“知乎”搜索“吴谢宇”,话题基本集中在“他的杀人动机”上。受众在媒体“贴标签”的处理下,几乎本能地形成“刻板印象”,沿着教育、亲子关系等方向去追溯犯罪诱因。于是,一些自媒体试图用假想描绘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形象,来为嫌疑人的杀人寻找原因、创设逻辑,试图拼凑出案件真相。而猜测和臆断的无外乎两个方面:家庭和学校。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母亲压抑了吴谢宇的个性,从而导致反噬;二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只注重灌输知识、不懂培养人格。这两点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都是有共情基础的,再加上自媒体、营销号推波助澜,所谓的理解和同情心理就有了出口,加害者也就变得不那么穷凶极恶、不可原谅了。
犯罪案件被过度讨论有何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的“标签化”报道、自媒体和网民的想象,共同塑造了吴谢宇的“完美”形象,还顺带刻画了吴谢宇母亲谢天琴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吴谢宇案并非孤例。回顾近些年的一些热点案件发现,过度讨论带来的信息失真,为犯罪分子立起了“人设”、“美化”了犯罪。需要警惕的是,“宽容”和“戏谑”背后,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价值的冲击。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7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彭晓月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