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贵州荔波“四位一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稳致远

2025-07-22 11:07:2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唐源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创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活动赋能、示范辐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稳致远,不断向“深度浸润”跃进。 

据悉,荔波县强化党建引领,锻造核心“内”力,筑牢思想组织根基。各级党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学习内容并坚持学用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县委党校、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体系,开发专题课程,持续提升党员干部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提升履职能力。组建由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村级宣讲员组成的“红石榴”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村(社区)等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引才聚智,锻造骨干队伍,全县共有民族干部5566名,其中党员领导干部433名;精准培养储备优秀民族年轻干部184名;选派参加跟岗、挂职锻炼35名,轮岗交流162名。持续壮大干事创业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攻坚主战场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 

此外,荔波县深耕产业发展,汇聚融合“合”力,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荔波县着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出陀螺、马尾绣、树膏染、瑶陶等民族手工艺特色商品100余件,培育了“山霸陀螺”“荔物”“百年银饰”“布依布然”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品牌。建成瑶族树膏染技艺、瑶族陀螺竞技、布依族布艺技艺、荔波竹编等非遗工坊。打造铜鼓舞、猴鼓舞、陀螺竞技等演艺文创产品60余个。创新性将粘膏染、瑶族染制、瑶陶制作等传统技艺升华为研学体验项目,建成瑶山写生部落、瑶陶坊、瑶染工坊等研学基地。近年来,吸引省内外高校、中小学、文创企业及社团组织前来研学交流累计超16万人次,让广大游客和研学师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多样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荔波县通过丰富活动载体,激发社会“活”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将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元素融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卯节、陀螺文化节等民族节庆及活动赛事,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宣传氛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艺展演、民族传统赛事等系列活动。以民族团结石榴籽“三交”广场、陀螺竞技训练场、民族歌舞堂、民族工艺传习坊、民族团结食堂、石榴山同心公园等为载体,先后开展感恩教育80余期,吃“暖心饭”唱“同心歌”跳“连心舞”讲“同心事”等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160余场,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荔波县打造示范高地,增添辐射“动”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充分融合中华文化精髓与荔波独特的历史、民族、红色、生态文化资源,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7个、陀螺训练基地4个、陀螺文化馆1个。基地开放以来,累计接待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民宗委、国家民委及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内外观摩团68批次、1800余人次;组织全县2.5万名中小学师生分批开展实践学习;近三年接待总量突破8.6万人次。基地已成为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音乐、文化、风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深度结合,在基地创新打造“火塘民族音乐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期。通过微信、抖音、新浪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线上浏览总量达33.8万人次,生动展现了共同体理念,有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