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余霞
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可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自主确定购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这意味着汽车金融机构可以对消费者购车做到“零首付”,于是市场上“零首付”购车之风盛行,因购车引发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多并通过诉讼渠道向法院端聚集。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人民法院近期便受理了一批相关案件:原告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诉被告黄某、谭某、张某等六人及第三人某科技有限公司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这些案件的案情基本相似:被告选定车辆后与第三人签订《车辆买卖协议》,同时与原告签订《融资租赁回租合同》,约定由原告向经销商支付全部购车价款,取得车辆所有权后,被告再从原告处以租赁方式回租使用,待支付完毕租金、服务费后,方可完成车辆所有权转移。然而,租期届满后,被告因无力偿付租金被原告诉至法院。经法官审理,法院认为《融资租赁回租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被告应依约履行,最终判定黄某、谭某、张某等六人给付租金并承担违约金。
所谓零首付购车,顾名思义是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无需支付首付资金。在以前,它通常是经销商为吸引客户、促销库存或推广特定车型而提供的营销策略,往往伴随着一定条件和限制,例如要求消费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或同意更高的贷款利率和更短的还款期限。
但现在,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政策调整和行业竞争加剧,零首付购车逐渐演变为部分经销商或中介利用消费者购车欲望进行盲目促销、拉动业绩指标的手段。他们无视消费者的信用偿付能力,以“零首付”为噱头刺激购车欲望,诱导消费者以融资租赁方式购车——实际是由消费者通过第三方贷款向经销商购车。尽管消费者签订各种协议后得以将车开走,但车辆所有权已转至第三方手中,后续需定期偿付购车款项,完成全部“融资”后方可“赎回”所有权。
值得注意的是,零首付购车并非“零元购车”。整个购车过程中,除协议条款明确约定的高额贷款利息及违约金外,还会产生诸多隐形费用,如金融服务费、GPS安装费、手续费等,这些费用动辄上万。实际上,消费者为购车最终花费往往远超购车本金或自身预期。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融资租赁模式购车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内容,与融资租赁公司反复确认车辆留购条款、手续及价格,充分了解相关风险,谨慎对待此类购车模式,并提高警惕,认真辨别融资租赁合同与贷款合同的区别,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