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唐芳 董棱江
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连绵青山间,洁白的风力发电机徐徐转动,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千家万户。然而,这片“风车森林”的诞生,曾因施工“越界”引发生态隐忧。当地检察机关主动履职,不仅助力受损山林恢复生机,而且在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之间精准找到了平衡点。
据悉,某风电场项目系2015年贵州省能源局核准项目。某能源公司负责项目投资、运营及办理林地使用手续。2017年12月,该公司与某研究院签订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合同,委托后者负责项目建设施工。某新能源公司为此设立项目部,聘任员工宋某(被不起诉人)担任项目经理,全面管理工程安全、进度与质量。
2018年5月,施工过程中,某风电场未严格按林地使用手续规定的位置和范围作业,出现“批甲占乙”问题。经鉴定,非法占用农用地158.634亩。项目经理宋某因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被移送纳雍县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案发后,某新能源公司主动补办林地审批手续,优化用地规划,完成异地补植复绿,并通过林业部门验收;宋某具有自首、认罪认罚情节。基于此,依法对宋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案件虽办结,监督未止步。根据最高检“行刑反向衔接”工作要求,刑事检察部门将线索移送行政检察部门,一场关于“行刑责任如何衔接”的精准监督就此展开。经查:某风电场原获批长期占用林地9.5317公顷、临时占用30.6731公顷,但实际施工存在“批甲占乙”行为,导致158.634亩林地种植条件遭严重破坏,恢复成本约123.13万元。案发后,企业已调整用地规划、补办4.9655公顷永久用地手续,并完成异地补植复绿通过验收,林业部门亦收回了临时用地使用权。
纳雍县检察院认定,责任主体某能源公司违反森林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应依据该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予以行政处罚。据此,纳雍县检察院依法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意见书》,建议对该公司进行处罚。同时,鉴于企业及时补办手续、完成生态修复并通过验收,主动消除违法后果,行政检察部门提出可从轻处罚的建议。
行政处罚建议送达后,行政机关与企业一度陷入分歧:行政机关认为企业“多次违法、后果严重”,应顶格处以恢复费用三倍罚款(约369万元);企业则提出,案发后,企业已调整用地规划、补办永久用地手续,积极完成异地补植复绿并通过验收,林业部门也收回了临时用地使用权,希望行政机关能对其从轻处罚。为破解这一“法治难题”,纳雍县检察院组织林业、综合执法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既坚持“违法必究”的法律底线,又肯定“主动修复”的整改成效。最终,行政机关采纳检察机关建议,按恢复费用两倍(246.26万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企业全额缴纳罚款,这场“法治之辩”圆满落槌。
“检察机关既坚守了生态红线,又给了企业‘重新出发’的机会。”参与协调的行政机关负责人表示。
案件办结不是终点,而是社会治理的起点。纳雍县检察院以“个案”为切口,向“类案”延伸——联合林业、应急、环保等部门开展“企业法治课堂”,围绕森林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为企业解读“用地审批”“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的法律要求;指导企业建立“环评前置审查”等内控机制,从源头防范生态风险。延伸治理,实现从“个案整改”到“全域护航”。
“我们不仅要办一个案子,更要护一片生态、促一方发展。”纳雍县检察院检察长表示,下一步将构建“刑事惩治+行政处罚+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对主观恶性小、情节轻微的企业人员依法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司法办案对企业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全程监督,既当“生态卫士”,又做“发展助手”,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效果的“同频共振”。
如今,在纳雍这片热土上,“风车森林”依旧转动不息。不同的是,这片林海背后多了一道“法治屏障”。检察机关以行刑衔接为笔,以生态修复为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检察护绿”的生动答卷。正如当地村民所说:“风车转得稳,青山依旧在。”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