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龙金宇
6月18日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都柳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丙梅街道平瑞村沿江低洼地段多次告急,两次洪峰均超警戒水位,严重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危急关头,驻村第一书记廖钟军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冲锋在前,用责任与担当筑起防汛“红色堤坝”,实现了全村群众“零伤亡”。
闻“汛”而动,他是防汛一线的“急先锋”
6月17日当晚,在收到上级党委、部门汛期预警后,廖钟军立即启动村级防汛应急预案,组建30人应急分队,划分责任片区,对沿江12户“危险户”及平瑞中寨地质灾害点87户实行“一对一”包保,做到提前部署,筑牢安全防线。
在洪水来临之际,廖钟军带头24小时值守,带队对全村低洼地区、老旧危房、地质灾害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全村汛情动态,为群众及时安全转移提供“第一手”信息。
在此基础上,廖钟军第一时间在危险地段设置防汛警示牌,封闭危险路段,加固薄弱环节,组织转移群众,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与“汛”赛跑,他是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6月24日凌晨,江水漫过河堤,廖钟军冒着暴雨逐户敲门,帮助群众转移50余头牲畜;6月28日当第二次洪峰来袭时,他组织群众及时撤离、排查危险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连续5天坚守一线的廖钟军,声音嘶哑、脚底磨出血泡,却始终坚持“水位不退、人员不撤”。
“这里要拉警戒线,不能让人员和车辆通过!”“河边有围观群众,巡查队迅速过去劝离!”白天廖钟军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时刻关注着河道两边的情况,避免有村民下河捞鱼和小孩驻留。
夜色降临,廖钟军组建了夜巡队,匆匆扒了几口饭,便又迅速投入到夜巡工作中,仔细观察着河边的每一个角落及水位变化。面对迟迟不愿撤离、忧心财物的村民孟大哥,廖钟军反复承诺帮助抢救物资,最终成功将其劝离。连战两次洪峰,他与队员累计安全转移群众82人次,牢牢守住了“零伤亡”的生命防线。
灾后重建,他是恢复生产的“带头人”
在洪水退后,廖钟军立即带领党员群众投入清淤消杀工作,累计清理道路淤泥10余吨,并协调疾控部门消毒防疫,同步抢修恢复水电供应,全力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秩序。
灾情统计刻不容缓,廖钟军第一时间统计上报农作物受灾面积,联系农业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大灾之后无大难”。针对部分村民房屋受损情况,主动对接住建部门,逐户评估灾情,争取修缮资金,用实际行动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村民们感动地说:“廖书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再大的洪水我们心里也踏实。”
“洪水不退,我不退!”这是廖钟军在防汛一线立下的誓言。从预警到抢险,从转移到重建,廖钟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奋战在防汛救灾最前沿。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初心,在洪峰浪尖上书写了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担当,成为群众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旗帜”。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