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周覃镇新园村洋溢着喜庆气氛。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三都县人民法院干警吴晓芬荣获“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的喜讯传来,村民们自发聚集到村委会,用最朴实的乡音和最热烈的掌声表达祝贺,“吴妹得奖喽!”“实至名归!”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声亲切的“吴妹”,不仅是对吴晓芬两年倾情付出的最高认可,更是黔南法院干警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生动缩影。
“闲田生金”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初到新园,吴晓芬敏锐地发现大片冬闲田白白“沉睡”。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寻增收门路。“不能让田闲着,更不能让人闲着!”她与村“两委”反复论证,大胆提出发展羊肚菌产业,推行“稻+菌”轮作模式。
跑项目、筹资金、学技术、找销路……她成了最忙碌的“推销员”和“协调员”。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她卷着裤腿,和菌农一起查看菌丝长势的身影。当第一茬羊肚菌如褐色小伞破土而出时,村民们喜笑颜开。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吴晓芬化身“代言人”,不仅登上乡村干部报,还从福建、内蒙古等地拉来了订单。“以前冬天田里光秃秃,现在吴妹一来,闲田生金了!这菌子,就是我们的‘黑金子’!”菌农老潘捧着饱满的羊肚菌,脸上笑开了花。订单农业、油菜水稻奖补、跨省务工交通补贴……在她的推动下,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90万元,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民情地图” 小本子承载大民生
“叔,家里几口人?孩子读书有啥困难?”“嬢,建房审批卡在哪一步了?”吴晓芬习惯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在拉家常中精准把脉群众的“急难愁盼”。一辆电瓶车,一个磨旧了的公文包,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这是吴晓芬走访的“标配”。从脱贫户、监测户到普通农家,从家长里短到土地纠纷,她的笔记本里装满了新园村的“民情地图”。
村民杨伯家的自建房加层审批遇阻,她一趟趟跑部门协调;留守老人李奶奶的御寒衣物单薄,她自掏腰包送去棉衣;27名困难学生的学费无着落,她多方奔走募集助学金2万多元……“吴干部的本子,记的都是我们的事。你看,我家的交通补贴就是她帮我‘跑’下来的!”村民小蒙指着手机上的到账短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驻村以来,她累计走访4000余人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百余件,解决实际困难50余件。那本厚厚的笔记本,成了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簿”。
“积分善治” 小创新焕发新风貌
如何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吴晓芬将目光投向了“积分制”。在拉近寨试点,她带领村民从“两改两治理”(改陋习、改环境,治理脏乱、治理无序)入手。起初,一些村民是“看客”。吴晓芬便和村干部、党员带头干,扫庭院、清沟渠、评先进。当第一批村民用积分兑换到实实在在的奖品时,大家的心热了、劲足了。“以前觉得村里事是干部的事,现在搞积分,干好了自己得实惠,寨子也漂亮了,哪能再当‘旁观者’?”村民韦大嫂拿着兑换的粮油,笑得合不拢嘴。县里组织各镇街来观摩学习,新园村的“积分制”成了样板。
作为法院干警,“法律”是吴晓芬最有力的工具。田间调解土地纠纷,院坝普及反诈知识,火塘边化解邻里矛盾……她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沃土。一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线吵得不可开交,眼看要动手。吴晓芬闻讯赶来,拿出法条,摆事实、讲道理,又结合寨邻情谊耐心劝导。“晓芬说得在理,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听法院干部的!”最终双方握手言和。驻村期间,她运用专业优势成功调解纠纷18起,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在新园村生根发芽。
民心所向 一声“吴妹”胜千言
夏至的蝉鸣渐起,吴晓芬的任期也将画上句号。离别时分,最是不舍。那位曾被她帮忙解决建房审批的杨伯,执意要送一篮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被她申请到助学金的大学生小梁,发来了长长的感谢信;拉近寨的积分先进户们,争着和她合影留念……
“吴妹,以后常回来看看!这里也是你的家!”送行的人群中,呼喊声此起彼伏。吴晓芬眼眶泛红,强忍的泪水在阳光下闪烁:“乡亲们,新园村这两年,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你们待我如家人,这份情,我永远记在心里!法院帮扶的路不会断,我们的‘亲’更不会断!”
奖状无声,民心回响。这份沉甸甸的省级荣誉,不仅是对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倾情奉献的最高认可,更是新园村干群同心、携手振兴的生动注脚。吴晓芬以“法官+书记”的双重担当,将法律的严谨细密与为民的炽热情怀,深深耕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羊肚菌撑起的“致富伞”,积分制换来的“新风貌”,田间地头化解的“疙瘩事”……点点滴滴,都在为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乡村新画卷增色添彩。
她的足迹,已深深融入新园村的泥土;她的心血,正化作菌棚里勃发的生机,映照在乡亲们日益灿烂的笑脸上。这份由省府嘉许、更由万千民心熔铸的“优秀”,是新园村奔向更美晨曦时,脚下最坚实、最温暖的路基。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