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羡塘镇瑶山村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组建以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退伍军人为主体的“五老调解团”,构建“组织搭台、五老唱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搭建平台阵地 筑牢五老调解根基
羡塘镇瑶山村着力构建立体化议事调解阵地体系,由挂村领导与村支书担任“治理双组长”,统筹村级事务,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每周工作例会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该村将村委会打造为“和事堂”主阵地,设置议事厅、调解室、红黑榜等功能区域,同步建立“五老储备库”,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优选21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调解能力强的五老人员入册。为进一步延伸治理触角,瑶山村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模式,将瑶山村划分为6个网格,分别设立“议事庭院”,由网格员牵头,五老调解员负责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持续深化网格服务管理,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无死角。
建立运行机制 明晰五老调解章法
针对矛盾纠纷化解,瑶山村创新构建“堂前议、庭院调和事堂判”三级调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分层化解。坚持一般纠纷由五老调解员上门即时调解,复杂问题提交“议事庭院”协商,重大矛盾由“和事堂”集体会诊,确保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疑难纠纷不上交。为提升处置效率,村里建立“三事分流”工作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精准分类、分级处置,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在流程规范化方面,调解组实行“一案三单”管理,做到接案时填写《诉求登记单》,调解中形成《过程纪实单》,办结后发放《满意度测评单》,确保调解工作规范有序、有据可查。今年来,五老调解员上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和事堂”集体会诊1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切实维护村庄和谐稳定。
促进“三治融合” 传递五老调解温度
在“三治融合”实践中,瑶山村以自治强基,由五老调解员牵头修订村规民约,组织村民通过党员大会、群众会等方式参与乡村治理,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热情。目前,组织开展村民自治活动3次,讨论通过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3件。在德治建设方面,村委常态化组织村干部、五老调解员入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26次。大力举办“九九重阳节”活动,积极发动乡贤、爱心企业筹集资金2万余元,厚植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法治层面,该村着力打造“十零”村寨,由镇综治中心牵头,组织村“两委”、五老调解员、村警等,定期开展普法宣传。目前,瑶山村零涉诈人员、零违纪事件发生、零行政案件发生、零上访事件、零矛盾纠纷上交、零涉黑涉恶事件及人员、零涉邪教人员、10年零命案发生、6年零警情发生、5年零森林火情发生。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