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强化一体化办案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区域生态安全构筑起坚实的司法保障。
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推进过程中,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成果斐然,办理刑事检察案件28件、公益诉讼案件67件、行刑反向衔接案件25件,督促违法行为人缴纳生态修复费50余万元、督促对原址或异地补植复绿共300余亩、复垦耕地100余亩、增殖放流鱼苗6万余尾、购买碳汇30余万元,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为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理念,该院构建融合履职工作格局。刑事检察方面,秉持精准打击原则,批捕4件11人,起诉24件44人,涵盖非法捕捞、采矿、失火等犯罪。其中,王某危险作业案入选省检典型案例,钟某某失火案过火2000余亩快诉快判并公开庭审获央视报道,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公益诉讼协同守护,围绕大气、水、土壤等多领域,办理生态环保公益诉讼67件。通过检察建议、诉前磋商和诉讼等方式精准监督,百花湖饮用水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该院通过行刑衔接形成闭环治理,对25件不诉刑案启动反向衔接,制发《检察意见》督促行政处罚,避免“不刑不罚”。如黄某某售卖画眉鸟案,创新采用巡林护林“替代性处罚”。同时,建立线索移送机制,强化“四大检察”协作。如彭某某等非法采矿刑案中,刑事检察移送线索后,公益诉讼部门成功追索生态修复费19.86万元,实现刑事追责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推进。
在办理生态环境刑事和公益诉讼案件中,该院积极探索“检察+碳汇”替代修复模式,将碳汇理念引入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办理全省首例认购碳汇替代修复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并将该案改编成微视频《点碳成金记》。办理了中交二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购买碳汇替代性修复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2022年以来通过办案促成当事人认购30余万元的碳汇,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检察智慧。
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型环境犯罪挑战,该院也展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在邹某某等5人非法狩猎、传授犯罪方法案中,行为人通过网络直播猎捕珍稀野生动物,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分别立案,召开听证会凝聚各方共识,督促相关部门对被不起诉人作出行政处罚,并对行为人进行法治宣传,推动形成公益保护合力,并以此案拍摄了微视频《围剿“神射手”网净山水宁》。
为提升公众的法治教育与生态保护意识,观山湖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开审理钟某某失火案并通过媒体广泛传播,以及在热点区域开展系列普法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并现场解答疑问,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此外,该院成立新媒体团队、利用AI等新媒体矩阵融合创新宣传载体,创作生态相关法治微视频,并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生态环境案例,共建警示教育基地,将实际案件转化为教育资源进行直观展示。通过构建共治格局,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环保行动,将生态法治课程纳入法治副校长的课程体系,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局面。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