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邓小碟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宣判,被告人杨某某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这起案件的背后,藏着许多值得我们警惕的"套路"。
据了解,2025年2月,杨某某因个人征信问题无法从银行正常贷款,便动起了“歪脑筋”——他在微信视频号上添加了一名自称“专业贷款中介”的好友。对方声称:“你的银行卡流水不够,我们帮你‘包装流水’,贷款额度翻倍!”
尽管杨某某隐约意识到“做流水”可能涉及违法犯罪,但为了尽快拿到贷款,他还是选择铤而走险。2月9日,杨某某从居住地自驾赶到另一地区某棋牌社,将自己的银行卡及绑定手机银行APP的手机交给对方操作。对方用该卡接收多笔转账后,留下1800元“好处费”便失联。
经查,这张银行卡单向支付结算金额高达162万元,其中42万元是唐某某、马某某等多名被害人的被骗资金。原来,所谓的“贷款中介”根本不是帮忙贷款,而是利用杨某某的银行卡为电信网络诈骗“跑分洗钱”!
案件移送至纳雍县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审查认为:杨某某在明知对方可能利用其银行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提供银行卡、手机及密码供他人使用,为电信网络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涉案金额远超“情节严重”标准,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第一款,应当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追究刑事责任。考虑到杨某某系自首且自愿认罪认罚,检察机关依法提出从宽量刑建议。最终,法院采纳全部量刑建议,作出上述判决。
这起案件中,杨某某的遭遇令人唏嘘——本想解决资金难题,却因法律意识淡薄沦为犯罪“工具人”。对此,纳雍县检察院检察官提醒大家:守好"两卡"(银行卡、电话卡),护好"钱袋子",共同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