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贵州荔波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书写民族工作新答卷

2025-06-24 15:27:2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唐源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以“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着力基地作用发挥”为抓手,建成邓恩铭故居、水浦村、联江村、瑶山古寨、兴旺社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先后获省级、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思想根基。以邓恩铭烈士故居及纪念馆为瞻仰和缅怀场景,充分发挥邓恩铭革命先烈先进事迹感召效应,形成“一个人”(邓恩铭)诠释“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一口井”(永济泉)展陈“四个共同”重要思想,“一棵树”(古榕树)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立体式展陈。同时在水浦大寨恩铭故里挖掘陈展邓恩铭成长典故和革命事迹,诠释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

基地分别设立共同体理论和事迹展厅、荔波各民族“三交”故事展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优秀文化项目“两创”中心、石榴籽文艺广场等,以荔波特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型故事,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和生动的践行榜样。已成为县委党校固定现场教学点和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自基地建成以来,共接待省、内外各类培训130批次,6000余人参观学习。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文化内涵。结合兴旺社区移民搬迁、多民族聚居,移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交融的特点,以民族团结石榴籽“三交”广场、陀螺竞技训练场、民族歌舞堂、民族工艺传习坊、民族团结碑、民族团结食堂、石榴山同心公园等为载体,构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荣获“黔南州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称号。通过将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元素融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卯节”、额节、陀螺文化节等民族节庆及活动赛事,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宣传氛围。

此外,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艺展演、民族传统赛事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感恩教育80余期,吃“暖心饭”唱“同心歌”跳“连心舞”讲“同心事”等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160余场,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立体式呈现,营造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构筑民族融合“连心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着力发挥基地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走深走实。基地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民宗委、国家民委及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内外观摩团68批次,1800余人,全县中小学2.5万名师生也分批到基地观摩实践学习,近三年共接待参观人员近8.6万人次。基地迅速成为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与此同时,荔波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举办“火塘民族音乐会”,歌会通过微信、抖音、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目前两期“火塘民族音乐会”浏览人数已达33.8万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立体式呈现,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相互嵌入,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红色故居到同心公园,从火塘歌会到故事展厅,荔波县正以基地为圆心,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同频共振,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书写着生动的荔波答卷。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