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杨兰龙
嬴学达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海子村驻村前,是一名水工建筑工程师,也是区水务局党总支部副书记,为了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他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申请到花戛乡海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自2022年6月以来,他始终坚持“把家安在海子,把情留在基层”的理念,进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听民声,认真履行“一宣六帮”工作职责,用笔记录群众心声,用心解决群众诉求。
起初,嬴学达和大多数驻村干部一样,面临着“家”与“村”的选择,尤其是花戛乡,距离县城140余公里。在他把申请驻村获得组织批准的事情告诉妻子后。妻子告诉他:“既然你决定了,那我就跟你一起去,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回去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美丽乡村也好。”妻子放弃城里的高收入工作,收起行囊陪他一同驻村。在妻子的支持下,嬴学达扎根海子,服务在海子。
“驻村之初,走村入户时村民总说我是‘下派领导’,喊我‘嬴书记’。”嬴学达说,这看似夸奖打趣,实则不知不觉和大家产生了距离感,他在自我介绍时,把“我是区水务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嬴学达”变成了“我是水务局下派的驻村干部,大家叫我老嬴就好”,久而久之,大家遇到他就喊“老嬴”,称呼上更亲切,更愿意与他拉家常,逐渐接纳他。
昔日的海子村活动室入口路段至院坝是一条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群众办事不方便。他到海子村后,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得到区委组织部的支持,划拨资金用于村活动室院坝硬化和新建党建活动室,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完善了党员活动阵地;另外,他分别从区水务局和能源局协调资金,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党建活动室1间、室外党建文化墙200平方米。
为了解决村级办公经费不足问题,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开辟小菜园2亩,驻村工作队牵头,利用休息时间种植、管护,实现蔬菜自给自足,逢年过节,还将小菜园蔬菜发给部分特困供养人员及年老体衰的群众。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嬴学达将原磨石、连山、白岩、海子四个小村的活动室租赁给安盘七标项目部、电网改造施工队及个体工商户使用;入股水城区宏兴绿色投资有限公司2024年资产分红6.9万元,入股水城区花戛乡食用菌产业链项目2024年资产分红8.28万元;将东西部援建的山地猪火腿加工房租赁给个体工商户加工火腿,年收入0.4万元,安盘高速征用村集体荒山村级提留收入22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截至目前,村集体总收入247.58万元。
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方面。嬴学达争取了天门山塘补充水源建设项目和堵塞渗漏帷幕灌浆项目资金,两个项目均已实施完成,目前效益良好,解决了天门山塘枯水期水量不足的问题,海子村村民及邻村部分村民的饮水得到有力保障;向区供电部门争取电网改造资金,对全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电网能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提高了群众和加工业的生产效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他带领驻村工作队立足村庄实际情况,引进优质玛瑙红樱桃农业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300户农户参与种植,总规模达到400余亩,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人均年增收1.5万元。同时,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搭建了村级农产品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将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20万元,较2023年增长了40%。
此外,举办农产品采摘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了种养殖业融合发展,让乡村产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