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李敏 张齐云
雨后的早晨空气清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门前的小院里,“调皮”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了寂静。
“老孙,今天周末你这么早就来所里,昨天加了大晚上班整理的档案还要继续处理吗?”辅警小王问道。小王口中的“老孙”,是扎根基层36年的老民警孙承智,现为赫章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一级警长。36年来,他用脚步丈量过恒底区的崎岖山路,用耐心调解过德卓乡的千户纠纷,如今又在城关派出所的灯火中守护着万家安宁。时代在变,容貌在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心中那颗“一次选择,一生坚守”的赤子之心。
1989年春,23岁的孙承智选择成为一名驻村乡警,从赫章县恒底区得圣乡踏上了从警之路。当时,贵州省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办理工作刚开始不久,作为新同志,他主动接下了给全乡6个村办理第一代身份证的任务。“那时候没有水泥路,全是黄泥巴,下雨天走一步退半步。”孙承智回忆道。恒底区得圣乡6个村位于两条湾子之间,四面环山,村民居住点散落在山林深处,最远的农户家要徒步两小时才能到达。他每天清晨五点半出发,裹着露水跨过一条条崎岖山路。得圣乡居住着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民族氛围浓厚。沙泥村是最边远的一个村寨,在沙泥村,孙承智遇见头上裹着方巾的苗族大娘,大娘不懂汉语,“小孙”就用简单的手势表明自己的身份,交流随着眉头的紧皱、笑容的显露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那时的得圣乡还没有通电,白天穿过一个个村寨采集照片、登记信息,晚上又借着老式马灯的光亮逐一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核对、完善。
三个月后,3000余张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顺利办好,最耐穿的胶底鞋也被磨破了底。孙承智说,有一次把身份证送到沙泥村一位苗族奶奶手上时,奶奶颤抖着双手接过身份证,双眼望着他的瞬间,永远成为他心底最深刻的记忆。
1992年初,孙承智调至德卓派出所。这个黔西北边陲的派出所,管辖区域广,治安形势复杂,警力却不足10人。面对艰巨挑战,青年党员民警孙承智在内心深处时刻提醒自己:共产党员就要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户籍窗口缺人时,他是笑容可掬的“孙户籍”;案件高发期,他带着辅警翻山越岭抓捕嫌疑人;遇上群体纠纷,他又变成苦口婆心的调解员……
2005年袁家滩电站征地冲突,让孙承智至今难忘。30多名村民堵在工地入口,拿着锄头木棍阻止水泥混凝土进入。他挤进人群,被飞溅的唾沫星子打湿了脸颊。“乡亲们,我是小孙!”他扯开嗓子喊,“咱们有话好好说!”身为公安民警的他知道,聚集人数众多,一旦处理不当随时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孙承智一边疏导现场群众情绪,积极联系村干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一边向领导汇报情况,做好各种突发应急准备。了解到问题是因施工队侵占未进行规划的村民土地后,孙承智组织村干部带领村民重新对征地区域进行测量,选择村民代表与施工方研究补偿方案,充分听取村民利益诉求并进行记录。最终,孙承智在德卓乡政府办公室现场见证了补偿协议的达成,堵工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2010年,孙承智调至城关派出所工作。城关镇辖区面积广,人口多,流动人口数量大,面对新挑战,他像棵老树般把根扎进辖区。新来的社区民警小张总能在菜市场、路边地里看到他与群众亲切、自然地拉着家常,随身携带的工作本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乡亲们,现在办理身份证不用特意跑到户籍地派出所了,在外地的政务大厅公安窗口也可以办,你们回去记得给在外面务工或者上学的年轻人说,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嘞。”
“我刚刚看到外面一群小娃娃在打闹,正是上学的年纪怎么会在家里,是什么情况呢?”……警民议事会上,“老孙”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及时对各类政策信息进行传达,同时也积极收集群众反映问题,以便更好开展派出所工作。比如他了解到在扶贫搬迁点金银田社区,已到上学年龄还在家里的小娃娃大多属于未进行户口登记,无法正常入学,他就主动到社区开展清查摸排,及时为疑难户口儿童解决户口登记问题;在后河村,王大娘和妯娌因为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争执过程中因发生抓扯王大娘还住进了医院。孙承智就主动协调村支两委,组织双方重新确定土地边界,公正合理作出划分,两妯娌又重归于好……
如今,孙承智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一摞摞材料,年近60的他加班加点整理案件卷宗、户籍档案已是常态化。“老孙,值吗?”有人问他,他笑着不语。但正如窗外绵延的群山,从来不说自己有多高,但都刻着来时的路。
36载春秋,孙承智用脚步写就“忠诚”二字。那些磨破的胶底鞋、旧得发黄的调解书、浸透汗水的警服,都化作青山间的晨雾,无声滋润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而他自己,早已成为百姓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平安灯。2024年12月,孙承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二等功。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