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立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定位,全面推进“预防警务”工作,努力实现防风险、降警情、控发案、护稳定的目标。
2024年4月,金山派出所成立了“孃孃”调解室,主要以派出所8名女(辅)警为核心,以各行各业女性志愿者为基础,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共情力,以“倾听者”“知心人”的角色贴近群众,用“接地气”的方言,“亲情式”的沟通调解,柔性执法,让当事双方“既解法结,更解心结”。
“亲情式”调解,温情解千结
“陈姐,楼上漏水的事您得帮我们评评理!”“大伙都冷静冷静,不要因为这点小事就伤了多年的邻里情分,有什么话坐下来好好说……”在金山派出所“孃孃”调解室,38岁的陈群用方言安抚着争执双方。
“调解不是判案,而是打开心结。女同志更懂家长里短,一句暖心话,可能抵过十句大道理。”“孃孃”调解室负责人陈娟娟说道。
自“孃孃”调解室成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46起,调处成功率高达95%,真正做到了“纠纷有人管,矛盾有人调”,切实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移动式”服务,织密社区平安网
“基层治理没有捷径,靠的是走千家、进万户的笨功夫。”“孃孃”调解室将工作阵地从调解室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孃孃”调解室针对农忙时节、务工群体,推出“院坝调解”“现场会”等模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纠纷在哪里、调解就到哪里。
去年4月,周家与杨家因农田供排水问题发生纠纷,各家相互不准对方供排水,经常吵闹、拉扯并重复报警。
“孃孃”调解室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将调解地点从调解室搬到了田间地头,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耐心做双方的工作。经过多轮艰苦的调解,民警与“孃孃”们亲自下地将私自调整的边界恢复原状,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握手言和,达成了调解协议。
“上门式”预防,“巾帼红”点亮“警察蓝”
“工作模式从过去被动等待纠纷上门,转变为主动排查纠纷。”福泉市公安局金山派出所副所长张恒介绍道:“我们通过健全机制,精心选拔并强化人民调解队伍,使其进驻派出所开展靠前办公。既减轻了工作负担,又提升了工作效能。”
据了解,“孃孃”调解室坚持“预防为主、服务为先”的理念,依托“112”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模式,深度融合“大数据+网格化”机制,推行“调解员+网格”双网融合模式,与社区网格员联动,定期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排查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隐患。同时,建立“一案一访”机制,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回访当事人1350余次,确保矛盾不反弹、服务不断线。
“过去等群众上门,现在找群众进门。”调解员罗信萍深有感触地说:“有一次走访时,发现一对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冷战半个月,我们当场开家庭会,用自家育儿经历劝和,当晚两口子就和好了。”
“孃孃”调解室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耐心和柔性,置身邻里、婚姻家庭、劳资纠纷等一个个调解现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融化坚冰,引导矛盾纠纷当事人在情理法的区间里,作出各退“数尺”的礼让,用“她”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践路径。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