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扎根基层二十二载,泥土与刀锋间的警察人生

2025-03-14 16:34:3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张强丰

在从警的二十二年生涯里,赵进的警服上沾过两种痕迹——鞋底的泥土与刀锋的寒光,前者是扎根的印记,后者是守护的勋章。

2002年7月,刚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的赵进踩着泥泞山路,跋涉至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今钟山区金盆乡),开启他的从警之路。到达金盆派出所时,鞋底的泥土粘得厚重,他却调侃道:“没想到我22岁了,还能长高。”这句玩笑成了他警察生涯的隐喻——扎根基层越深,生命愈发厚重。

赵进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户籍民警。

在那个户籍登记还依靠手写的年代,加上村民山路往返动辄数小时,村民办理户籍业务十分不便,他记得多年前一位棋林村村民摸黑赶来,恰好停电,他只好点着蜡烛办完最后一笔业务。此后,他将全乡划为三片,按片区错峰办理,周五赶集日优先办理较远区片区的业务,避免了村民办理业务跑难等、跑空等情况的发生。

六年户籍民警生涯,赵进还成了乡亲口中的“取名先生”。20年前,一些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老乡没有取名字的习惯,习惯以“族老几”相称,赵进作为十里八乡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又是户籍民警,自然担当起为老乡取名的重任。时间一长,赵进这个“取名先生”也就出名了。

少数民族老乡操着方言,将新生儿的生辰塞给他:“赵警官,取个吉利的名字!”他翻字典、查习俗,一笔一画写下名字,也写下信任。

转任社区民警后,语言成了赵进推进工作的一大障碍。金盆乡半数村民是苗族和彝族,会普通话者寥寥。为了破解这一困局,赵进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学方言、记习俗,挎着公文包走遍106个村组。

起初,村民们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外来警察”态度淡然。随着彼此熟络起来,当赵进走访每一户人家时,村民都热情地招呼:“赵兄弟,来喝酒啊!”表达着少数民族老乡对他最质朴的认可。

“只要他们把你当兄弟,工作就更好开展。”两年半的时间里,他摸清了每户人家的门朝哪开、孩子多大、地里种了什么。乡间小路上,他不再是“外来的警察”,而是“赵兄弟”。

2011年,一起抢劫案线索交到了赵进手中,嫌疑人李某冒用他人身份已潜逃六年,而李某正是辖区的村民。为了取证,赵进找到李某父亲,但对方冷脸相待。他灵机一动,想起自己的妻子也姓李,便和李某父亲认起了“家门”:“叔,按辈分,我要喊您一声老舅!”老人“遭不住”赵进的软磨硬泡,最终给赵进提供了关键证据。

抓捕李某的那个夜晚,暴雨倾盆。赵进带头冲进抓捕现场时,屋内挤满三十多人,李某的刀已抽出一半。赵进亮出证件,队友按预定方案锁住李某双臂。“那一瞬间,刀锋离我不到半米。”他回忆道,类似的生死时刻,二十二年里他经历了数十次。

2015年,赵进调至老鹰山派出所工作,2018年所里破获了一起系列盗窃案,但嫌疑人拒不认罪。赵进开车带着嫌疑人重返案发地,不断绕行:“你认识这个地方吗”“四岔路”“那我们该往哪儿走……”。在赵进和嫌疑人的一问一答中,嫌疑人心理防线逐渐崩溃,最终突然掩面承认:“是我干的。”指认现场那天,村民放起鞭炮,噼啪作响的火星映照在赵进头顶的警徽上,闪闪发光。

二十二年的从警生涯,赵进办结刑事案件260余起,抓获嫌疑人350人,无一例执法错漏。战友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却像山间的老树,纹丝不动。

有人问:“不走?”

他答:“根已经扎下了,拔不动。”

如今,鞋底的泥土早已褪去,基层的山水却刻进了他的皱纹里。赵进说:“既然选择了当警察,就要风雨兼程。”他的眼里尽是走过的时光,仿佛二十年前的山风才刚刚拂过派出所斑驳的墙,微风掀起户籍册和案件卷宗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那里记录着数千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被守护的人生。

图为赵进在走访辖区群众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