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莫家航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6%的县域特色,深度融合苗族“仰阿莎”文化精神与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要求,通过立体化预防、协同化共建、精准化宣教“三化联动”工作模式,创新构建“检察+N”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新标杆。
立体化预防体系筑牢成长防护网。剑河县首创“四大检察”联动机制,构建“刑事+民事+公益诉讼+司法救助”综合履职模式,深入剖析案件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管理漏洞,以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搭建跨区域救助平台,创新建立全省首个跨省协作救助机制,在办理剑河籍未成年被害人梅某怡被性侵案件中,联合广东佛冈检察机关开展“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立体帮扶,持续护航梅某怡健康成长。完善社会帮教闭环,组建“家庭+妇联+民政+教育”四方帮教团队,建立个性化帮教档案43份,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200余次,帮教转化率达92%。
协同化共建织密关爱共育圈。该院在剑河县最大移民社区建立全州首个“家庭教育指导站”,以此为试点,在县内13个乡镇分别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利用三级网络全链贯通家庭教育指导,构建“1+N+13”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不断增强留守儿童关爱矩阵,设立全州首个留守学生法治教育联系点和司法保护工作站,牵头联合教育、团县委、关工委等开展寒暑期未成年人法治安全专项活动。刚性落实强制报告,联合出台旅馆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范,建立“检察+公安+卫健”线索通报机制,提高旅馆业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的主动性、责任心。
精准化宣教树牢成长新标杆。剑河县人民检察院升级提档沉浸式法治教育基地,建成集“法治溯源+案例警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设置防校园欺凌等六大主题展区,累计接待学生参观3200人次。扩面增效特色双语普法工程,组建“苗汉”“侗汉”双语法治宣讲队,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文化大讲堂”等专题活动58场,创新开设女生/男生专场教育课程。构建精准高效的云端护苗沟通平台,在全县中小学设立“仰阿莎姐姐信箱”42个,建立48小时响应机制,累计处理校园欺凌等问题线索63件,办结率达100%。
据悉,剑河县人民检察院通过“三化联动”工作模式,实现从单一司法保护向综合社会保护转变,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从传统普法向精准教育转变三转变。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未成年人保护品牌IP,为民族地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复制样本。先后斩获“全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贵州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剑河县“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等荣誉。
下一步,剑河县人民检察院将牢固树立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对标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创新机制、融入县域治理、做优特色品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