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艺苑百花竞妍开,贵州文艺尤芬芳。
早春时节,乘着动画电影《哪吒2》的东风,在神秘古老的贵州侗族大歌唱响世界之后,电影《哪吒2》配乐团队之一的舞乐蝉歌乐团又来到了随电影走红的贵阳越界影城演绎电影配乐,进一步助推贵州成为这场电影盛宴下的文旅热土。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多彩文化轮番登场,黔贵大地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持续出圈。
2024年,贵州深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贵州京剧院演员获“白玉兰”奖,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获“星光奖”“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体活动持续火爆。歌曲《上春山》、电视剧《春风化雨》、纪录片《我们的赛场》等文艺精品登上高端平台,贵州文化魅力更加彰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艺精品攀高峰
新春伊始,电影《四渡》、电视剧《乌蒙深处》开机,冯冠博、张超、玉镯儿作品唱响央视蛇年春晚,贵州省花灯剧院、贵州省杂技团文艺工作者奔赴保加利亚、英国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文化交流……贵州文艺工作者凝聚奋进力量,展示文化自信,正大步流星迈向精品文艺创作的广阔道路,勇攀文艺高峰。
文艺辉映时代,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过去一年,贵州文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一批批蕴含贵州独特韵味的文艺佳作,勾勒出新时代多彩贵州文艺事业繁荣昌盛的壮阔图景。
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创作热情高涨。舞剧《天蝉地傩》、京剧《阳明悟道》、歌剧《王阳明》等文艺精品全国巡演,好评如潮;72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创历史新高;《大山的小孩》入选中宣部《童声里的中国》全国推广曲目;报告文学集《黔村行记》、诗集《欧阳黔森诗选》出版,中篇小说《廖崩嗒佩合唱团》在《人民文学》头条发表……
文化赋能新兴产业
不久前,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与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合并重组为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春节期间,由该集团承办的观山湖灯会庙市将花灯、演艺、体验互动融于一体,吸引35万人次游客观看,实现文化产业“开门红”。
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跑好文化产业投资、文创产品开发、艺术教育培训、文体旅融合发展、演艺经济培育发展“五条赛道”,形成文艺院团与商业化子公司优势互补、争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今年春节,贵州红色文化演艺“双子星”人气旺盛,前往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底,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入选《人民日报》文艺年榜,“红飘带”运营一年,累计演出上万场,接待人数超百万人次。
走进黔西市化屋村,绣娘杨艳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订单,忙都忙不过来了,还有人带着外国游客慕名前来订购。近年来,化屋村通过不断扩大苗绣车间规模,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通过电商销售,把化屋村苗绣等工艺品推向市场,实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文化惠民达基层
进入新时代,贵州不断推动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持续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升级,让百姓幸福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2024年,省委宣传部等4部门印发《贵州省“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4—2026)工作方案》,贵州成立省级文艺志愿服务团,搭建“省文联总队+12个省级协会分队+9个市州文联分队”的文艺志愿服务新网络,建立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文艺志愿服务新机制。
在农村、社区,由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流动的文艺大舞台”,组织14个省级文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120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全省文联系统开展1800多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省级文艺家协会打造“一协会一品牌”,精心打造面向农村社区群众的“文艺轻骑兵进基层”、面向网民的“数字艺术中心”;精心开展“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心系建设者”等文艺“七进”活动;实施“圆梦工程”行动,培训乡村艺术教师800余人,20余万名中小学生受益。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蒲公英”少儿艺术公益培训、国家级“影视小屋”“大山里的音乐教室”项目等,让当地青少年艺术素养明显提升。
此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黔山贵水总是情”——多彩贵州优秀剧目文旅交流巡演、景区(街区)驻场文艺演出、“三下乡”公益性演出、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百团会演、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此起彼伏。
“深扎贵州大地、走进人民群众,文艺惠民服务更加深入。”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锡广表示,贵州文艺志愿服务在黔贵大地蔚然成风,持续奏响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大合唱”。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