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吴虹 窦彦峰
2024年,贵州省检察机关积极融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依法高效办理司法救助案件,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进一步推动“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落细落实,彰显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民生关怀,强化社会各界对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了解,巩固提升全省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成效,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对今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办结的司法救助案件进行精心筛选,现向社会公开发布六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曾某清、曾某雨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曾某清、曾某雨,二人均系冯某琴故意杀人案被害人曾某华的女儿。冯某琴与被害人曾某华于2014年登记结婚,自2018年起,曾某华酒后长期辱骂、殴打冯某琴,冯某琴一直选择忍让。2023年11月17日晚,曾某华酒后殴打冯某琴,并威胁要杀冯某琴娘家人,次日凌晨3时许,冯某琴趁曾某华熟睡之机持斧头朝曾某华头部连砸三下,致被害人曾某华死亡。2024年4月29日,湄潭县人民法院以冯某琴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救助过程】
湄潭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在办理冯某琴故意杀人案时,发现曾某清、曾某雨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遂将线索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办理。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经调查核实:冯某琴与曾某华婚后生育两个女儿,大女儿曾某清、二女儿曾某雨均系在校小学生。父亲曾某华死亡后,母亲冯某琴被判刑,曾某清、曾某雨现无人监护管理,生活陷入困境。
湄潭县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曾某清、曾某雨因案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且系未成年人,属于检察机关司法救助的重点对象,决定予以救助。该院立即开启“快审快救”绿色通道,为被救助人发放司法救助金,缓解被救助人的燃眉之急。为进一步发挥司法救助既“当下救”更“长久助”的作用,提升救助效果,湄潭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多元化救助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是联合县民政局、属地镇政府、村委会临时指定同村具备抚养能力的亲属党某梅对其进行临时监护抚养;二是与县妇联、教育、民政部门联合开展心理疏导,共同到曾某清、曾某雨家中进行慰问,提供心理辅导;三是协调县民政局优先特快办理,将曾某清、曾某雨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待遇保障,每月向其二人发放生活保障金;四是协调曾某清、曾某雨就读学校,将其纳入困难学生帮扶范围,免除二人学杂费、食宿费,为其申领困难学生资助金,并通过教师课后辅导服务,实现“一对一”帮扶;五是采用“委托代管+使用监管”的司法救助资金监管模式,将救助金发放给其临时监护人代管使用,并与当地村委会共同监督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救助金专款专用;六是联合县妇联对被救助人持续开展心理抚慰和家庭教育指导,消弭心理阴影,守护被救助人健康成长。
司法救助案件办结后,湄潭县人民检察院以该案办理为契机,针对家庭暴力引起的命案防控向属地镇政府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一次救助、长期关怀”后半篇文章,使多元化救助措施落到实处,协同县民政、妇联、教育等部门定期回访了解曾某清、曾某雨二人的生活、学习情况,共护孩子健康成长。
【典型意义】
本案是检察机关对因家庭命案而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综合履职开展多元救助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湄潭县人民检察院发现救助线索后,深化融合履职,以检察司法保护促进“六大保护”,及时发放司法救助金,并联系妇联、民政、教育等部门开展多元救助帮扶,以“我管”促“都管”,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帮助未成年人走出生活、学习困境,走出心理阴影,有力保护未成年儿童合法权益。同时为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制发检察建议促进社会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家庭暴力引发命案社会问题的发生。
案例二 朱某甫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朱某甫,系盗窃案被害人。2023年5月2日,朱某甫外出返家后发现房门被撬,政府补贴存放于家中的危房改造款2万余元被盗,公安机关出警后立案侦查,但至今未侦破。
【救助过程】
2024年6月,盘州市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对市公安局久侦未破案件进行排查,依职权发现本案司法救助线索,遂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经调查核实,朱某甫现年84岁,其子患病常年住院治疗,其儿媳依靠务农为生,家庭困难,朱某甫独自一人居住在老屋中依靠低保维生。2022年10月,朱某甫所住老瓦房被鉴定为危房,获批政府危房改造补贴款3万余元,该款到账后,朱某甫取款存放家中,拟用于支付新房建造材料款和工钱。2023年5月2日,朱某甫外出返家时,发现存放于家中的2万余元现金被盗,新房建造工程因缺乏资金而停工,朱某甫继续居住于原危房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盘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朱某甫系农村低保户,因年老无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其子长年患病,无力履行赡养义务,现所住房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因案件未侦破未得到任何赔偿及补偿导致新房建造停工,属于“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中的重点救助对象,应当优先、重点救助。该院遂提请六盘水市人民检察院开展联合救助,共同发放司法救助金。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果,解决朱某甫住房困难,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盘州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开展多元救助:一是联合红十字会,从盘州市人民检察院、市工商联、市红十字会联合创建的“盘州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基金池”中拨付资金对朱某甫进行专项救助;二是积极协调市民政局及朱某甫所在乡镇,将朱某甫纳入临时救助对象,发放临时救助金,并为其发放被褥家具、大米等生活物资,为其解决新房建造资金不足和生活物资缺乏问题;三是协调乡镇党委强化救助资金使用监管及新房建造工程进度监督,定期与村居两委沟通联络并开展适时现场回访,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并推动工程尽快完工;四是联合乡镇党政部门及村居两委为朱某甫协调临时住所,保障其居住安全;五是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对接,了解该案侦破进展和现实困难,并联合开展释法说理,有效解开被害人“法结”“心结”,切实化解矛盾纠纷。
盘州市人民检察院以该案办理为契机,积极联动市法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会签出台《国家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移送协作机制》,畅通线索移送渠道,为联合开展综合救助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修改完善《盘州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
【典型意义】
本案系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也系“盘州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基金池”创建以来进行救助的首例案件。本案中,检察机关主动对接公安机关,依职权发现司法救助线索,针对被救助人面临的住房安全隐患,联动上级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救助及多元帮扶,最大限度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检察机关以个案办理为契机,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司法救助线索移送机制、健全司法救助基金管理制度,推动司法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案例三 杨某兰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杨某兰,系王某文故意伤害案被害人。杨某兰与被告人王某文系夫妻关系,二人因感情问题时常发生争吵。2023年4月3日,二人再次因离婚问题发生争吵,王某文拿出菜刀威胁杨某兰,杨某兰试图跳窗逃离无果后,王某文将杨某兰压倒在地,并持刀砍断杨某兰三根手指。2023年8月18日,西秀区人民法院以王某文犯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
【救助过程】
2023年4月20日,杨某兰到西秀区司法局申请法律援助希望能够与丈夫王某文离婚。根据西秀区人民检察院与区司法局签订的重点人群支持起诉工作机制,区司法局立即将该案件情况通报西秀区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经民事检察部门初步审查,发现该案件可能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遂将线索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经调查核实,杨某兰与王某文育有一女一子,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女儿长期身患重病。杨某兰被砍致重伤二级、九级伤残,且手指均无法接回,造成杨某兰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及终身残疾。目前已产生治疗费用1.5万元,后续进行断指再造手术,费用大约需要10万元。王某文案发前即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家庭生活开支主要靠杨某兰外出打工赚取,现杨某兰受伤且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来源,无力承担杨某兰后续康复费用,致家庭生活困难。
西秀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杨某兰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且系农村地区困难妇女,应当予以重点救助,决定向其发放司法救助金。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果,西秀区人民检察院依托与相关职能部门签署的司法救助工作协调机制,邀请区司法局、区妇联、区残联、村委会、乡政府共同开展相关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支持起诉工作,邀请妇联、人民监督员召开检察听证会,帮助收集相关证据,制发支持起诉意见书,目前杨某兰与王某文已解除婚姻关系。二是协调区司法局为杨某兰聘请法律援助律师,除为其代理离婚诉讼之外,还为其提供因女儿被误诊产生医疗纠纷的法律咨询服务。三是协调区妇联指派专业人员对杨某兰及其女儿(目击证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四是协调杨某兰居住地乡政府、区残联、村委会等部门为杨某兰及其子女办理低保,为杨某兰办理残疾人证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并对其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现杨某兰已找到一份新工作,母女二人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精神状态有很大改变,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典型意义】
本案系检察机关主动与司法行政、妇联、残联等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对农村困难妇女开展综合帮扶救助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部门在落实重点人群支持起诉工作机制中发现救助线索,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多单位多部门为救助对象打造个性化、差异化、长期化的救助体系,推动落实支持起诉、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经济补贴、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切实维护困难妇女合法权益,帮助尽快摆脱生活困境。
案例四 柳某混、柳某循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柳某混、柳某循,二人均系柳某跃交通肇事案被害人柳某棠之子。2022年5月6日,被害人柳某棠搭乘柳某跃无证驾驶的二轮摩托车,途中车子发生侧翻,柳某跃将柳某棠送到就近的村医务室简单治疗后将其送回家中,后柳某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2022年11月14日,威宁县人民法院以柳某跃犯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赔偿被害人家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人民币58万余元,摩托车所有人管某成赔偿被害人家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生活费等人民币15万余元。
【救助过程】
威宁县人民检察院在送法下乡开展司法救助宣传过程中,某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向检察机关反映该司法救助线索。经调查核实,被害人柳某棠生前与妻子陈某育有两个儿子柳某混和柳某循,案发时均未成年且在读书。案发后,家中失去精神支柱及主要劳动力,陈某作为农村妇女,无固定经济来源,收入微薄,不仅要抚养年幼的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生活十分困难。法院判决生效后,陈某申请强制执行,但二被执行人名下均无房产、车辆,仅有1000余元存款可供执行,陈某未获有效赔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威宁县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柳某混、柳某循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且系农村地区生活困难儿童,属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妇联深化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重点救助对象,应予重点救助,遂提请毕节市人民检察院联动救助,共同发放司法救助金。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效果,有效纾解急迫生活困难,一是协调贵州华鑫慈善协会对柳某循每月资助生活费;二是依托与县民政局等11家职能部门联合签署的《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试行)》,将社会救助线索移送县民政局,协同将陈某及其两个儿子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每月领取低保金;三是联合镇政府召开座谈会,推动当地政府为其解决急难救助金用于住房保障,现陈某一家已搬入新居;四是协调教育部门对柳某混、柳某循二人减免学杂费。
除此之外,针对该案办理中发现的“应保未保”的“漏保”问题线索,威宁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一体化”履职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立即向毕节市人民检察院请示汇报,推动在全市范围开展清查,发现较多“应保未保”以及“不应保而保”的问题线索,在市县两级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毕节市人民检察院向有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共同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精准落实。
【典型意义】
本案系对农村地区困难妇女儿童开展联合帮扶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检察机关在送法下乡开展司法救助宣传时发现线索,调查核实后,联合上级院加大救助力度,协调民政、教育、属地政府等部门开展多元救助,落实经济补贴、住房保障、就学等帮扶措施,切实维护困难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同时延伸法律监督触角,针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社会问题,发挥“一体化”履职优势,推动上级院制发检察建议,实现从“办理一案”到“整治一域”的良好效果。
案例五 刘某莹、刘某腾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刘某莹、刘某腾,二人均系王某蒗交通肇事案被害人陈某刚之子女。2022年6月13日,王某蒗酒后驾驶轿车搭载陈某刚、欧某稳、邓某华等4人往龙里县城方向行驶,王某蒗因酒后注意力不集中,致所驾驶轿车与同向右车道王某驾驶的货车发生碰撞,造成欧某稳、邓某华受伤,陈某刚抢救无效死亡的交通事故,王某蒗承担该起事故的全部责任。2023年2月10日,龙里县人民法院以王某蒗犯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
【救助过程】
2023年10月,陈某刚妻子雷某以王某蒗未足额赔偿,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难为由,向龙里县人民检察院申请司法救助。经调查核实,被害人陈某刚系退役军人,其与妻子雷某在居住地周边务工维持一家6人生活,其父母年事已高靠农村低保维持生活,均无劳动能力,其大女儿刘某莹就读于某小学,小儿子刘某腾尚年幼。雷某虽与王某蒗达成赔偿协议,但因王某蒗无财产,仅执行到少许赔偿款。陈某刚遭遇车祸去世后,其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雷某因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外出务工,无其他经济收入,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龙里县人民检察院审查认为,被救助人因案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且系退役军人家属、困难未成年人,是检察机关司法救助的重点对象。为更好地保障军人军属和困难儿童权益,该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从快审批,院领导多次向县、州委政法委请示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及时向刘某莹、刘某腾发放司法救助金,解决其家庭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为增强救助力度、强化救助效果,切实帮助被害人家庭走出现实困境,龙里县人民检察院积极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教育局、妇联、工商联等多家职能部门确定“司法救助+”多元救助帮扶措施:一是协调民政部门向刘某莹、刘某腾每月发放生活补助,缓解其家庭生活压力;二是协调教育部门为刘某莹、刘某腾减免学杂费,并转入就近入学,便于其母亲照料;三是协调县工商联将雷某安排在附近工业园区内工作,确保其家庭有稳定收入来源;四是协调妇联定期为刘某莹、刘某腾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消除负面情绪,并安排社区妇委会1名干部开展跟踪监测;五是联合被救助人户籍所在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被救助人纳入重点回访对象,每年定期对退役军人军属开展两次关怀慰问工作,给予常态化关怀关注。
【典型意义】
本案系检察机关紧盯“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重点人群,多元化救助帮扶退役军人未成年子女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检察机关针对个案主动向政法委争取资金支持,从保障因案致困退役军人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生活补助、就业就学、心理疏导等综合帮扶,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机衔接。同时,跨区域联合异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落实落细退役军人家属的后续关怀工作,推动“司法救助+深度关爱服务”救助模式,为困难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案例六 杨某秀等4人国家司法救助案
【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杨某秀,系被害人余某荣母亲。被救助人余某嫚、余某婷、余某坤,三人均系被害人余某荣的子女。2023年7月7日,在河南省开封市务工的余某荣与同乡贺某军同乘一车,途中因贺某军驾驶操作不当,致车辆驶入河中,造成余某荣不幸溺水身亡。2023年12月4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贺某军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2024年9月23日,鼓楼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贺某军及车辆所有人、车辆实际管理人等4人赔偿余某荣近亲属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共计人民币87.69万余元。
【救助过程】
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贺某军交通肇事案中发现该案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拟开展司法救助。经初步核查,被害人直系亲属居住地为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其家庭成员较多,系贵州省农村地区生活困难户。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将案件情况层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经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商请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决定由两省三级检察机关开展调查。经两省检察机关联合调查,查明:被害人余某荣与妻子梁某琴育有三个子女,长女余某嫚20岁,系贵州某大学大一学生,次女余某婷18岁,系兴义市某中学高二学生,长子余某坤系兴义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余某荣还有年迈的母亲杨某秀需要赡养,杨某秀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花销较大。余某荣妻子梁某琴在家务农,偶尔打零工补贴家用,余某荣生前系家庭主要劳动力,因交通肇事案死亡后,其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家人倍受打击。另查明,贺某军家庭贫困,无赔偿能力,四名赔偿义务人均未履行赔偿责任。
两省检察机关审查认为,余某荣死亡后,其家人生活极度困难,杨某秀等4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决定予以司法救助。为进一步提高司法救助质效,帮助被害人家庭解决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问题,黔西南州检察机关积极联系民政、教育、乡村振兴、妇联等多个部门,与河南省开封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召开座谈会,共商多元救助措施。一是兴义市妇联将被害人家庭纳入重点关怀范围,发放维权关爱救助金;二是兴义市民政局为杨某秀家庭办理低保,杨某秀、梁某琴、余某婷、余某坤每月领取低保金,并将杨某秀、余某坤纳入监测帮扶范围,开展包保帮扶工作;三是协调余某婷就读中学为其减免全部学费,余某坤就读中学定期为其开展心理疏导;四是协调余某嫚就读的贵州某大学为余某嫚补报贫困生报请审批手续,申请贫困生补助;五是向被害人家庭宣传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职能,2024年5月14日,配合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发出民事支持起诉意见书,并协调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案件办结后,黔西南州两级人民检察院对杨某秀家庭进行回访,杨某秀身体情况趋于稳定,余某嫚申请贫困生补助已获批,余某婷就读中学已为其减免学费,三名子女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较为稳定。目前,司法救助金已发放到位,各项多元救助措施均已落实,其家庭已回归正常生活。
【典型意义】
本案系两省三级检察机关跨省协作履职,积极救助帮扶农村地区困难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积极履行民事支持起诉职责,实现了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跨省协同履职作用,切实解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检察机关与相关职能单位同轴共转,实现“司法救助+支持起诉+民政扶持+教育帮扶”,确保被救助家庭困难妇女老有所养、困境子女幼有所育,切实保障和改善因案致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帮助因案致困当事人重拾生活信心。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