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贵州锦屏创新“代养鹅”新模式 奏响致富“向天歌”

2024-12-12 16:30:33 来源: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铜鼓镇马台鹅养殖基地里,一群群体肥健壮的鹅在贵州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工作人员的围赶下从大棚门口慢慢走出,围鹅、称鹅、装笼、上车,响亮的嘎嘎鹅叫声热闹着整个收鹅现场。

“我这里养的鹅都是帮脱贫户代养,跟铜鼓镇政府拿的鹅苗,又跟公司这边签有协议,我们把脱贫户的鹅苗养出来之后,产生的分红我就发给脱贫户。今年我们总共养了9000多只,这一批有3100只,后面还有两批要卖。”龙杰是锦屏县铜鼓镇马台鹅养殖基地负责人,前些年他一直在外面务工,有丰富的养鹅经验,今年听到有好的政策支持,就带着良好的技术来到马台来承租基地大棚养鹅。

鹅产业链是锦屏县“一县一业”的重点产业。今年以来,该县创新发展“代养鹅”新模式,以“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农户”的养殖模式,靠稳定的养殖技术提高鹅养殖存活率,企业协议包回收让养殖户安心大胆养殖,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同时使鹅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锦屏县在总结往年鹅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脱贫群众统一采购,统一免费发放鹅苗,然后鹅苗由养殖技术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来集中代养,鹅在养殖大户手上养殖80天左右的时间,基本长到7斤以上之后,贵州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上门来以协议价格统一回收,这样既保证了鹅的存活率,消除了养殖户难找销路的后顾之忧,同时脱贫户也能稳定地得到分红。

“我们回收的鹅是为明年的反季节种鹅做准备的后备种鹅,回收标准最低要求是每只7斤以上,而且没有病残,这样做种鹅提高了存活率,今年我们预计回收不低于30000只,明年反季节种鹅要做到50000只。”贵州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如勇在回收现场介绍道。

在创新发展“代养鹅”新模式下,锦屏鹅产业链养殖端形成了反季节种鹅+“代养鹅”的循环模式,每年发放鹅苗,每年不断回收,既保证了反季节种鹅产鹅蛋的产量和质量,也在养殖大户的作用下带动了广大脱贫户增收。

“我现在卖的是第二批鹅了,这一批鹅是和茅坪镇脱贫户代养的鹅,入栏是14400只,明年我准备养到50000只,我在这里存活率是很高的,达到95%,我们的鹅养出来又不愁销路,我感觉这种养殖模式前景是蛮好的。”吴述鹏是锦屏县大同乡的人,他也是一名有良好技术经验的养鹅能手,看到有良好的机遇,他来到敦寨镇山洞鹅养殖基地来租场地养鹅,第一年就养了20000多只,而且养得很成功。

近年来,锦屏县把鹅产业链作为“一县一业”重点产业打造,形成集鹅孵化、育雏、养殖、屠宰、加工、冷链仓储、销售及羽毛球系列产品产业为一体的鹅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建有种鹅养殖、鹅蛋孵化、鹅苗育雏、商品鹅养殖四大类型的基地。2023年,全县鹅产业总产值5.65亿元,其中,养殖端总产值0.51亿元,加工端总产值5.14亿元,产业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下一步,锦屏县将围绕产业需求,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鹅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补齐产业链条,拓展全产业链增值空间,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