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王铭琦
“我们做的米面制品早上生产出来下午就坏了,保质的时间太短了,有人就跟我介绍说,让我添加保鲜防腐剂,那样米粉放到第二天都不会坏。”
“我上网查说可以添加食品级的防腐剂,而且很多食品里面都有添加,我就在网上买了这个。”
“我添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米粉制品里面,用量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
2024年12月5日,一起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是龙里法院审理的首例涉食品安全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据了解,2021年4月1日,被告人唐某某注册成立“贵州某食品经营部”,主要生产米粉、卷粉、米豆腐、豌豆粉等米面制品,该经营部实际由唐某某、安某某共同经营。
为延长米粉的保质期,2022年6月,唐某某、安某某二人在生产的米粉中添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并销往贵阳、龙里等地。
2022年7月,龙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农贸市场对唐某某、安某某销售至龙里的部分卷粉进行抽样检验,经检验,送检的卷粉中含有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根据线索,龙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到贵州某食品经营部对唐某某、安某某生产的“扁粉(未切)”“卷粉”再次抽样送检,均检测含有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成分,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
经统计,唐某某、安某某2022年7月18日共生产、销售不合格米粉共计1094斤,销售额为人民币913.1元;2022年8月12日,龙里县公安局民警在贵州某食品经营部查获并扣押唐某某、安某某生产的不合格米粉共计1225斤,该不合格米粉已被龙里县公安局依法销毁。
庭审过程中,唐某某、安某某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自愿认罪认罚。
经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唐某某、安某某在从事生产、销售的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添加不得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足以造成其他食源性疾病,二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告唐某某、安某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行为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被告人唐某某、安某某被判处相应刑罚,责令其就民事公益诉讼部分支付损害赔偿金,并在省级以上媒体以书面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
两名被告人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