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刘海月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指导、基层发力”的治理思路,探索全领域联动、全要素保障、全环节统筹、全周期调度的基层社会治理“四全”工作法,坚决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引导更多治理力量向基层发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深化基层治理效果。
据了解,红花岗区出台《关于完善红花岗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五有六统一”规范化工作方案》等五个专项规范性文件,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诉前调解、工作保障、考核奖惩等方面,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形成制度矩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立体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由红花岗区司法局成立红花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动全区优秀力量,聘任热心群众工作、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熟练掌握调解技巧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为人民调解员,强化人民调解队伍。区级财政每年单列专项经费预算,保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案件补贴。细化人民调解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分级分类奖励标准,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红花岗区综治中心发挥解纷枢纽作用,针对可能涉及群体性、集团性诉讼的矛盾纠纷,主动研判,统筹相关责任单位提前介入,积极作为,因案施策,前端实质解纷;针对案情类似、涉及群体较大的类案纠纷,则采取“示范判决推动类案调解”的方式,红花岗区法院将前期进入诉讼程序的少量案件作为示范,在查清事实、全面回应诉辩意见、充分说理的基础上,作出示范性判决。后续类案,调解组织以示范判决为指导,“以判促调”,推动纠纷诉前化解。
不仅如此,红花岗区深化审判数据分析应用,针对矛盾纠纷易发高发重点领域,深入挖掘,专项调研,分析矛盾成因,提出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针对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行业管理漏洞,发挥司法建议“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作用,督促相关单位、行业查缺补漏,预防纠纷。
为进一步增强专业解纷能力,红花岗区法院结对联络全区15个镇(街),指导前移,力量下沉,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以红花岗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为阵地,采取“课堂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对调解员开展培训,强化特邀调解专业能力,形成特邀调解品牌集群。
此外,积极践行“综治+法院(法庭)+N”一体化纠纷解决机制,研判纠纷推送流程,针对诉至法院的纠纷,先行通过“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分流至综治中心处理化解。红花岗区法院畅通纠纷后续处理“绿色通道”,实现纠纷“受理-分流-委派-调处-司法确认”全流程一站式办理。红花岗区综治中心派员入驻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运用“贵州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以及基层组织力量,针对纠纷失联当事人,通过“平台查询-社区了解-网格核实”进行逐级修复,增加纠纷化解触达效果,提升一体化解纷质效。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