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章琛:高质效办案的七个维度

2024-11-01 14:54:1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并使之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明确要求全体检察人员在检察办案中努力做到“三个善于”。作为基层检察院,将从七个方面落实好高质效办案的具体要求。

查清案件事实是高质效办案的基础

“查清事实是要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法律事实通过法定证据来呈现,法定证据越充分,法律事实就越接近客观事实。查清案件事实,通常涉及收集、审查和分析证据,以确定事实真相。在检察工作中,查清案件事实至关重要,这是法律判断和检察决策的基础。无论是在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还是公益诉讼检察中,都需要通过查清事实来确定责任主体、分清是非,明确当事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确定案件的性质和责任。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运用好法律赋予的调查核实权和补充侦查权,监督侦查机关或自行查清案件事实。因为,案件事实不清楚,必然把握不到实质法律关系,适用法律就一定错误。

严格依法而断是高质效办案的核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事断于法,国之大道。”法律是检察工作的根本依据,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审查和判断,才能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首先,检察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面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要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从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其次,每一项法律决定都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作出,不能因外部压力或个人情感而偏离法律的轨道。“法与时转则治”,应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司法解释的变化,确保办案理念与时俱进,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和人民对法治的新需求。再次,指导性案例为司法办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深入学习和运用好指导案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切实提升司法办案的“三个效果”。“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检察工作中,始终秉持“只相信法律”的原则,严格依法作出每一项决定,是实现高质效办案的法治定力所在。

严守法定程序是高质效办案的关键

“法治是规则之治,也是程序之治。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都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要兼顾“更好”与“更快”。检察权在“承上启下”的程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终结来促进实体法律问题的解决。检察机关程序正义价值取向的强弱,事关检察权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一是保障司法公正。法定程序是司法公正的基石。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司法活动,才能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避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严守法定程序有助于消除司法过程中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二是防止权力滥用。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受法定程序的约束,就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严守法定程序、切实规范司法行为,可以确保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被滥用或用于不正当目的。三是提高司法效率。虽然严守法定程序可能会增加一些司法成本,但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通过明确的程序规定,可以确保司法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纠纷。这有助于及时解决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增强司法公信力。严守法定程序可以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尊重。当公众看到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理案件时,他们会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种信任有助于维护司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化解矛盾纠纷是高质效办案的本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检察办案各环节必须牢固树立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理念,持续加强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和积案化解,深化检察听证,更好推动解“法结”化“心结”,创造更多检察版“枫桥经验”。高质效办案需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通过化解矛盾纠纷来保障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矛盾纠纷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化解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效办案不仅要解决案件本身的问题,更要关注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化解矛盾纠纷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司法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就强调:“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高质效办案要求检察机关不仅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更要注重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让公平正义可知可感可触,从而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高质效办案需要借鉴和实践好“枫桥经验”,通过多元化解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坚持人民至上是高质效办案的目标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强调“践行人民至上、做实为民检察永无止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在检察办案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案件处理结果符合人民的期望和利益。通过检察办案体现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维护。高质效办案的核心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公平正义的评判标准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确保办案过程和结果都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高质效办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化解社会矛盾,有力维护社会秩序,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能够确保办案工作更加贴近民生、顺应民意、符合民心,进而推动社会的安宁和安定。检察工作中,检察官要始终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站在人民一边,主动向前一步,让司法办案实现“三效果”的有机统一,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高度融合。

主动接受监督是高质效办案的底气

法治社会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主动接受监督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法治精神的尊重和践行,以“法律监督机关更要接受监督”的行动自觉,更好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检察官既要有主动接受监督的勇气,又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底气。一是顺应舆论监督。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网络舆情对检察办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检察办案既要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又要警惕舆论对检察办案的不当影响;既要通过检察办案引导网民理性上网,强化网络言行自律,又要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守护清朗网络空间。二是规范司法行为。司法责任终身制是高悬于检察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量,能有效帮助检察办案人员避免和减少司法过错,不断规范司法行为。因为,在监督下,检察人员会更加审慎和公正地行使检察权,确保案件处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三是促进自我提升。通过接受监督,检察人员以反向审视的智慧,及时发现自身在司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这种改进和完善,除了有助于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规范实体和程序外,还会持续提升办案人员的业务素能。

确保廉洁司法是高质效办案的底线

为了严肃检察纪律,规范检察人员行为,保证检察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公正廉洁司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对检察人员廉洁司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主要体现在对检察人员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上,以确保检察办案活动的公正、高效和权威。首先,廉洁司法是司法公正的基石。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而廉洁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只有检察人员始终清正廉洁,才能不受外界干扰,客观、公正地办理案件,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其次,廉洁司法有助于提升司法效率。在廉洁的司法环境中,检察人员能够专注于案件本身,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打扰,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廉洁的司法作风也有助于减少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降低司法成本,为高质效办案提供有力作风保障。此外,廉洁司法对于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至关重要。司法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容侵犯。廉洁的司法形象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增强司法的社会认同感和威慑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司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检察工作中,检察人员应当注重自身形象,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范,以实际行动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权威。只有守牢廉洁司法的底线,检察人员才能在检察工作中坚定不移做党的领导的捍卫者、法律监督的承担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人民利益的守护者、清正廉洁的践行者。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