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谭桂林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检察院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案管部门充分挖掘检察业务数据“富矿”,秉持“数字引领监督,监督优化治理”的检察监督新理念,从确定思路到研发成型,仅用一周时间便独立自主、共同搭建“强制措施不规范情形监督模型”,进一步激活信息数据潜能,填补侦查活动监管空白,引导刑事检察监督精准发力,让数字检察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做优做强法律监督的最大增量。
搭建监督模型,提升实战效能
基层院案管部门在履行案件受理审查职责中,敏锐捕捉到部分案件存在刑拘或逮捕后超期羁押等强制措施执行不规范问题,通过反向审视、串并分析,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选择对应报表,反查案件信息,利用案卡间的逻辑关系,设定合理的期限阈值,研发了集刑事拘留、逮捕后超期羁押、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超期、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未立即执行、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超过三日未反馈执行情况、绝对不捕后公安机关未撤销案件七个监督点为一体的数字模型。该模型无需打通内外部数据壁垒,节约时间成本、运行高效便捷,为开展侦查活动监督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深化内外联动,凝聚监督合力
数字检察务求实效,需要内外联动,牵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对内,强化检察机关内部审核把关等制约监督机制,督促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切实以高水平管理促进高质效办案。针对模型筛查出的线索,核实系案卡填录错误的,由案管部门通知承办人予以纠正,确保业务数据真实、准确,夯实检察业务管理根基。经核实系案件程序问题的,案管部门向办案人员发送书面流程监控通知书,做好内部法律监督线索移送。对外,由刑事检察部门对侦查活动违法情形开展精准监督,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信力,推动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
深挖类案线索,助力系统治理
积极探索“以个案为起点,以模型为纽带,以监督为平台,以治理为目标”的数字检察新模式,从筛查出的线索中归纳类案情形,进行关联分析,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实现从个案办理向系统性、深层次的类案治理转变,全面释放数字检察放大、叠加、倍增的监督效能。
该模型于2024年8月搭建完成后,通过将2023年以来全市办理的公安机关提请审查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案件数据导入模型运行,对筛查出的线索进一步核实后,开展案卡数据修正,向公安机关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助力系统源头治理,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因数据来源方便、推送线索精准度达65%、监督成效显著,该模型建成两个月内,已从全省164个模型中脱颖而出,成功上架最高检建模平台,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