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杨老头的红色记忆

2024-10-10 16:38:1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远航 张墨女

建国七十五周年之际,是88岁的杨志刚同志从湄潭法院退休的第28年。

自战火年代走来,在贵州省遵义市这片红色故土上长大的杨志刚从小就极其热爱红色文化,五角星的星光照耀了他人生每一条前行的道路。在湄潭法院辛苦耕耘的岁月中,他秉持一颗公正之心断案,深得群众喜爱。退休后安逸闲散的时光里,他传承傩戏文化,自学自媒体开设“杨老头讲故事”专栏,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传播红色革命故事、解析热点社会案件,吸粉8万,多个短视频播放量破50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正能量“网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湄潭法院人承爱国之心,断公正之案,解群众之难。

在杨志刚成为一名司法审判人员之前,他当过临时市场管理员,曾任湄潭县金塘乡政府干事、共青团总支部书记,甚至还在高台镇民办学校教过十五年的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组织安排,45岁的杨志刚被调到高台人民法庭,开启了他头顶国徽、肩扛天秤的法院工作生涯。

“要当审判员,怎么能不懂法律?如果我都是法盲,怎么能让老百姓相信我们能够主持公义呢?”当时,有多年教书经验的杨志刚虽然有点文化底子,但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法律学习。为了能更好的胜任法庭工作,1983年3月,杨志刚前往遵义司法干部培训班学习法律,作为培训班年纪最大的“同学”,杨志刚只能起早贪黑、勤学苦记法律条款,“没办法呀!‘老’鸟先飞,我年纪最大,记性最差,要花比别的年轻人多几倍的时间学习,法律条文太多了,只能死记硬背,背不得就不睡觉了!”经过不地懈努力,杨志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助理审判员。

那时候的乡镇法庭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法庭周围杂草丛生,夜里常常有蛇虫出入,镇上烂路淋漓,为了寻找当事人,杨志刚和法庭的同事常常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乡下吃住几天是常事。以往办案,每个案件的判决书都是手写,有时候一份较长的判决书要写十数天。“印象比较深的是徒步到二十多公里的滑油槽办案,天黑了又下大暴雨,我们鞋都泡胀了,全是野草林,当时借住在我一个亲戚家,他家土泥巴房就一间,前半边是作灶房,后半边安两张床,他一家挤一铺,我和同事挤另一铺,灶房边没有屋顶还在落雨,蚊虫跳蚤咬了一晚,又冷又饿。好在最后顺利结案了,这趟辛苦没白费。”工作条件虽苦,但杨志刚却乐在其中,他在法庭工作期间办过的案子,乡邻群众无一异议,现在偶尔在“杨老头讲故事”抖音专栏上提及的时候都有事件亲历者与之进行弹幕互动:“杨老,这案子我记得,判的就是我们这边某某,已经好多年咯!”

“18岁参加工作到成为法院干警,这条路曲折了一些但根本算不上苦,我1937年出生,1937年!每个中国人都记得这个时间点,小时候我是听父辈讲七七事变,后来亲身经历抗战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的国家苦不苦?群众苦不苦?战士们苦不苦?我们浴血奋战死了多少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渐渐摸索出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才叫曲折艰苦!我觉得亲历过这段岁月的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韧性,要有像革命军人那样不畏困难、不怕牺牲、不求回报的精神!”回忆过去的经历时,杨志刚总是提起他记忆中的红军,中国军人坚毅挺拔、不畏困难的身姿填满了他自青春到暮年的整个岁月,支撑着他跨过一个又一个生活中、工作中的难关,亦成为他手执法槌,不办金钱案、不办人情案的品格支撑。在法院工作期间,杨志刚一直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打破人情观念,拒绝行贿受贿,在高台、新南共办理审结民事、刑事等案件200多件,上诉改判仅2件,在职期间从未受到群众举报,所办的案件广受群众认可。

1994年,杨志刚参与修建湄潭县新南烈士陵园。“当时正是过年,我坐在院子里,对面山坡上有几座孤坟,和其他烛火通明的坟头比起来实在是孤寂冷清。孤坟里埋的可都是烈士啊!这么艰苦的环境,他们为了保护老百姓,把命留在这儿,没有亲眷吊唁,没有字碑提名。我心里想着愈发不是滋味,就和当时的乡政府干事一起提议集资修建一个烈士陵园,至少能让后人知道他们的姓名,知道这埋骨地是红色热土!”在当地热心群众和政府资助下,清明节前烈士陵园赶工完成,园内安葬着解放初期在新南境内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和地方工作人员,临近退休的杨志刚把他随处可见的红色情结深深根植在这段法院工作的光阴尾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退休后的杨志刚仍然保持党员本色,坚持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网络普法宣传。生活中,杨志刚是湄潭县傩戏艺术团团长、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湄潭傩戏传承人,是湄潭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傩戏的典型代表。网络上,杨志刚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化身“讲故事的杨老头”专门讲解湄潭剿匪历史故事,偶尔对热点社会案件进行评析,累计有效播放量超过500万,点赞转评量超30万,成为湄潭当地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及网络普法宣传员。闲余时,杨志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自费拍摄制作旅游景点资料《百面水》被经促会采用,自费拍摄制作《茶乡盛事》宣传湄潭茶文化节活动,自费出版《湄潭红色记忆》等三本书籍传承红色基因,并多次受邀给高校师生、政府部门职工讲述红色历史故事。

银发余晖,映照新篇。作为湄潭法院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杨志刚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参与“徽映茶乡·银发增辉”退休支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传承红色文化及傩戏文化,努力学习新技能传递法律正能量,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的精神。

“我亲历民族的崛起之路,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在建国75周年之际,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我会继续传播红色文化,让后人知晓历史、铭记历史,将红色火种传承下去!”杨志刚说。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