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通讯员 朱彬彬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凉爽的贵州贵阳,迎来了从天南海北前来避暑的游客。贵阳紧抓“清凉”机遇,围绕“爽爽贵阳”这一城市品牌,不断创新,从“千园之城”到美食天堂,再到新潮风向标,让游客流连忘返。
据“携程”近日发布《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贵州省贵阳市位列暑期避暑目的地第一名,截至8月底,目的地为贵阳的暑期入境游订单增量同比增加70%,国内游机票订单同比增长16%。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贵阳避暑,带火了夏日经济。在这股旅游热潮背后,离不开贵阳市政法系统的法治护航。
景中有“警”,是贵阳旅游的一大特色,为了确保每一名游客在寻找“诗与远方”的旅途中安全,贵阳市政法系统履职担当,让警力遍布各个景区,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保护,并聚焦文化旅游资源公益保护,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强化“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共同提升旅游市场治理水平。
践行绿色司法,以“含绿量”铸就发展“含金量”
生态环境,乃民生福祉之基;绿水青山,离不开司法的坚实护航。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为基石,紧紧围绕“护一脉青山、护一汪碧水、护一城绿林、护一方良田”的使命,毅然扛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重任。他们聚焦“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修复,勇于探索创新,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资源审判裁判执行方式与经验。
今年1月至8月,贵阳市两级法院环资审判庭在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处理上成绩斐然。新收各类涉环境资源案件共计650件,已审结594件,涵盖民事、刑事、行政以及其他非诉、执行类案件,充分发挥了环境资源审判的多元功能。自成立以来,更有19个标志性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典型案例,犹如坚实的生态司法屏障,为贵阳贵安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创新替代履行方式的征程中,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侵权行为人无实际履行能力的难题,携手多个行政部门,出台了《关于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劳务代偿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为该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依据,首例劳务代偿案件的成功实施更是意义非凡。被告人陈某以巡河、清理河道等方式折抵赔偿生态损害费用,既实现了生态修复,又彰显了司法温度,该案荣膺贵州法院2023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在持续跟踪监督问效的道路上,贵阳法院不止步于调解结案,更是持续跟踪监督被告整改情况。在首例生态流量公益诉讼案件中,环资庭获悉原告反馈的问题后,迅速联合市河长办及属地行政部门,共同推进整改工作。他们齐心协力,确保生态流量稳定下泄,成功恢复了河流生态环境,该案件也被评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
此外,贵阳法院还着力构建司法协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法院、行政部门、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延伸审判职能,针对审判中发现的耕地、林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并得到了全部回复和采纳,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了法院力量。
一抹“检察蓝”,守护生态名片助力绿色发展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阳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今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在乌江流域发现新物种“贵阳金线鲃”的故事,这背后是贵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在这张生态名片的守护之路上,贵阳市检察机关的“检察蓝”悄然融入,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检察力量。
贵阳市检察机关充分履行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从个案办理延伸到类案监督和系统治理,凝聚保护工作合力,提升履职能力。针对乌江流域环境治理问题,立足检察职能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面对生态环境公益损害调查取证难的问题,贵阳市检察机关以科技赋能,提升调查质效。配备无人机等调查设备,建设辅助调查取证平台,实现传统取证向“立体化”转变。同时,建立生态智能监督平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有效解决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单一、监督滞后的难题。
在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贵阳市检察机关成效显著。办理起诉某大型央企贵州分公司非法占用农用地民事公益诉讼案,成功追究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赔偿责任,该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同时,还有效办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及的问题线索,加强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发挥,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
贵阳市检察官的身影出现在南明河畔、名木古树下、补植增绿及增殖放流现场……他们以公益诉讼之名,厚植生态环境底色,助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还在继续。
平安“警”色,护航贵阳旅游“清凉经济”
随着暑期文旅热潮的来临,贵阳公安机关紧密结合该市旅游实际,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工作大局,靠前站位,主动作为,用平安“警”色护航贵阳旅游“清凉经济”,为游客打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火爆”亦伴“拥挤”,游客激增带来求助增多,今年旅游市场的繁荣景象,南明公安深有体会。在人潮涌动、游客流连忘返的背后,南明公安不断深化“旅游警务”新机制,动态调整警力部署、巡逻区域、时间安排等,提高接处警、服务救助、交通疏导、安全防范等工作质效,做到了“随处见警”“人景交融”。同时,积极探索“智慧警务”建设,通过“视频巡查”模式,推动静态视频监控与动态治安巡防无缝对接。
针对热门景区景点客流量大、秩序维持难度大的现状,花溪公安深化旅游警务改革,积极探索预防前置、力量前倾、关口前设、服务前移“四前”旅游警务模式,有效解决旅游景区景点接处警效率低下、游客满意度不高等突出问题,护航花溪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为街面社会治安巡逻防控的主要力量,贵阳特警积极开展定点值守、武装盘查、秩序疏导等工作。他们及时向游客提供咨询解答、爱心帮助等便民利民服务,让各地游客在抵达贵阳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六爽”贵阳的热情和诚意。通过不断深化“勤务+服务”模式,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为游客提供最优服务,做好警情先期处置和游客救助工作,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
黔灵山公园等主要景点的执勤警力穿戴整齐,开展巡逻防范,为游客出游保驾护航。云岩公安以创建“平安景区”为目标,不断完善旅游警务,将机关警力下沉至景区,确保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让景区警务更接地气,守护平安更有底气。
此外,观山湖公安全面加强社会面治安管控,紧盯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他们采取武装巡逻、徒步巡逻、亮灯巡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治安巡逻,当好旅游旺季“夜经济”的“守夜人”……
这些只是全市公安系统守护旅游经济的缩影。贵阳公安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旅游环境,助力我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司法绿荫”,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青山连绵,井水汩汩。在林海碧波的环抱中,歌声高亢嘹亮,乡风淳朴和谐。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在贵阳市花溪龙井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龙井村结合布依文化、乡风民俗、地域特色和悠久历史,创新实施“法治+旅游”“法治+自治”“法治+文化”等举措,纵深推进民主法治示范建设。为助推高效能治理,龙井村充分发挥村民、商户的自治作用,从健全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健全网格化联动治理体系着手,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助推高品质生活,龙井村因地制宜打造多处法治宣传阵地,并将“小染坊”与“微法治”有机结合起来,让法治文化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将村民、商户中的致富带头人、能干的妇女、乡贤寨老、勇于担当的年轻人、农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等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多形式开展“举证式普法”,“1+N”带动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法治的保障有效推动了龙井村的持续健康发展,龙井村先后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2023年,龙井村接待游客2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达到了115万元。
龙井村民主法治建设是“爽爽贵阳·乡村旅游”民主法治示范带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立足花溪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龙井、镇山、北街等地,结合贵阳“六爽”旅游定位,以法治服务“六爽”旅游,打造“爽爽贵阳·乡村旅游”民主法治示范带,让游客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
在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的过程中,贵阳市司法行政机关将法治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激活乡村治理的“法治细胞”,以法治护航生态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贵阳贵安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共计427个,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全面深化法治贵阳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结合基层减负工作的要求和形势任务的变化,以“减创建、强引领、重实效”为工作思路,以实施“1569”行动为抓手,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基础牢固、质量跃升”,在此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找准定位,结合村落自然资源禀赋、风俗文化特点,串珠成链打造6条民主法治示范带,要通过“点”的升级和“带”的形成,让民主法治工作更贴近人民需求、更符合发展需要,从而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产生更大的价值。
如今,法治乡村的建设已绘就了幸福民生的新图景,在“法治绿荫”的庇护下,旅游经济与乡村振兴共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贵阳贵安政法系统将持续创新服务,为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助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