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73岁老人种罂粟!贵州织金检察机关“轻罪治理”确保惩罚与教育并举

2024-09-10 16:59:4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我只是听别人说这个东西好吃,所以我就栽来准备吃活菜,我不知道在家里种植是违法犯罪,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了。”在贵州省织金县人民检察院举行的公开听证会上,73岁的王某某说道。

据了解,2022年2月份的一天,王某某到云南省某地探亲时听别人说罂粟幼苗吃火锅像茼蒿菜一样好吃,遂在回程的途中购买了一个罂粟果。2023年10月份的一天,王某某为了吃活菜将罂粟果内的种子以播种的方式栽种在自家楼顶上,后种子发育成苗。2024年3月29日,织金县公安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王某某种植的罂粟苗疑似物,经清点,共计756株。

该案移送织金县检察院审查起诉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及案件背后暴露的社会治理问题,引发了承办检察官深深地思考。原来,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是一名已经年满73岁的古稀老人,而老年人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案件在农村地区并不鲜见。如何在此类案件中做到惩治与预防并举,参与推动社会治理,也是司法办案的重要职能与价值追求。

在对发生在织金的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进行类案对比、梳理统计后,承办检察官发现,这类案件中涉及的毒品原植物都是罂粟苗,涉案人员以老年人居多,种植罂粟苗的地点均是自家院子内或是自家耕地里,且普遍存在种植数量不多、对种植罂粟的违法性认识不足等情况,种植罂粟苗的目的均不是制作毒品,而是吃罂粟幼苗或是为了治病用。为了取得更好的办案效果,预防此类案件再次发生,承办检察官认为普法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决定将王某某案公开听证变成一堂普法宣传课。

5月30日上午,织金县检察院在双堰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内举行了一场公开听证会,并邀请了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参与听证。听证会结束后,检察官结合该案,以案释法、现场普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普及有关非法种植罂粟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被告人并告诫前来旁听的居民,任何种植罂粟的行为,不管其本意如何,都属于违法行为;同时呼吁群众清醒认识到毒品的严重危害性,自觉远离、拒绝毒品。

“原来只知道不准种植罂粟,现在才真正认识到种植罂粟可能是犯罪,今天的这个听证会很有教育意义,我回去后就把今天看到和听到的讲给家里人听……”听证会上的居民纷纷表示。

为推进禁种铲毒工作有序开展,有效铲除毒品隐患根源,以该案为例,检察官在听证会结束后通过在太平社区召开座谈会,向当地群众了解近年来是否存在其他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线索存在,鼓励群众一旦发现要积极检举,使“种毒违法、种毒必铲、种毒必究”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并向社区干部、网格员及志愿者询问是否定期对本地区毒品原植物种植情况开展排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铲除,让毒品原植物无“生存土壤”。

此外,根据案件情况,承办检察官认为王某某的行为虽不需要判处刑罚,但王某某仍然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因此,该案作出不起诉决定当日,织金县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即通过办案系统将案件的证据材料移送该院行政检察部门,并建议由行政机关对王某某进行行政处罚,为此其不起诉案件画上一个“严肃”的句号。

案件虽已了结,但承办检察官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向该社区群众播放该院自制的禁毒宣传短视频《火锅里的罂粟花》,让更多人了解毒品原植物带来的危害,使防毒意识深入人心。在深入分析王某某的犯罪成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诫勉意见,并要求王某某对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劝诫提醒。

同时,为了提高王某某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敬畏感,让王某某从该案中得到教育,并强化其余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再发生,承办检察官通过与王某某所在社区联系,让王某某参加社区法治宣传活动、为社区打扫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使其深刻反省,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下一步,织金县检察院将一体推进治罪与治理,继续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为工作主线,不断延伸检察服务触角,画好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织金县检察院常态化开展禁种铲毒宣传

编辑:张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