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近期,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网站分批刊载了14件中国法院适用国际条约的司法案例,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成功入选。
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改革试点法院,北京四中院自2018年集中管辖北京地区涉外商事一审案件,随后,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和北京国际商事法庭于2021年在北京四中院相继成立。
截至目前,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已累计调解国际商事纠纷320余件,调解案件平均周期仅为29.3天;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先后审理数千件涉外案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争议金额超过300亿元。
目前,北京四中院已构建起涉共建“一带一路”案件当事人全流程引导机制、国际商事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机制、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准确适用机制、涉外审判人才队伍培养等十项审判工作机制,解码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之东方智慧,更好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服务保障共建“一带一路”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部分项目由于合同履行周期长、交易往来频繁等,难免产生摩擦和争议。
2024年,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就审理了一起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涉非洲重点建设项目而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因项目远在非洲,证据庞杂、专业性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通过鉴定机构实验室理论分析、海外现场勘察得出鉴定意见,并在审理期间组织调解谈话十余次,线上沟通百余回,最终以调解方式实质性化解了各方矛盾,促成各方就该项目涉及的债权债务及履行问题、后续的技术改造问题、生产商与案外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等达成一揽子调解方案,为5家企业减负、松绑,推动项目技术改造向高精尖发展。
案结事了后,当事方向法官送来锦旗,并赞许道:“法官在涉外纠纷的解决上专业且经验丰富,他们不仅熟悉各种国际公约,了解国际惯例,还能准确运用域外法律。”
这背后,是北京四中院在域外法查明、完善国际司法协助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成立后,我院通过构建涉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评估机制并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工作、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准确适用机制等十项审判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涉外审判质效,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北京四中院副院长李迎新说,该院目前已审结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商事案件500余件,结案标的总额达77.7亿元,当事人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在调撤案件中,节约当事人近40%的纠纷化解时间。
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显成效
2024年1月起,北京四中院开始集中管辖全市涉外民事、涉外行政以及涉外仲裁的保全和执行案件,全市涉外案件实现进一步集中管辖。
“涉外纠纷往往更为复杂,审判周期长、维权成本高,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模式能较好满足当事人盼望,尽快实现案结事了的目标。”李迎新说,为进一步提升解纷质效,北京四中院探索推出“立、审、执、调、裁”联动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2024年,在一起涉外仲裁执行案中,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四中院通过“执源导流”将案件导入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进行调解,并积极与税务、银行等部门就调解过程中出现的支付转让款的外汇障碍、缴税困难等问题沟通协商,最终通过“法律指导+执调联动+司法确认”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方案促成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围绕国际商事纠纷特点,北京四中院已建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1+1+1+N”工作机制,由程序分流员、速裁法官、调解员与执行部门人员、诉讼服务团队成员等组成工作团队。解纷过程中,由审判经验10年以上的员额法官担任速裁法官,负责案件的法官见证、财产保全审查、调解协议审查以及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律释明与指导工作,诉讼服务人员、执行部门、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根据需要全流程支持,及时满足当事人在解纷过程中的例如送达、鉴定、域外法查明、法律文书域外承认和执行等需求。
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成立以来,已先后调解国际商事纠纷320余件,地域涉及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案由涵盖国际货物买卖纠纷、股权转让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国际商事纠纷。
不断完善涉外人才培养机制
在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用流利的英语向当事人介绍如何申请在线视频证人服务。“涉外法治工作对法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李迎新说,该院近年来通过建立涉外商事审判人才库、成立法律英语研习社、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司法实务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涉外审判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同时,北京四中院先后与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通过“请学生来院观摩庭审、座谈研讨”“让法官走进法学论坛、走上大学讲坛”等方式深化联动配合,切实提高涉外审判人才协同培养效果。
2023年7月,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秘书长亚历山大·费萨斯一行到北京四中院参访交流。在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费萨斯详细了解了北京四中院设立的全市首个中外双语审判法庭,认为在调解工作中双语法庭可以使中外当事人更好地沟通,降低诉讼时间和成本。他还表示,北京四中院的涉外案件审判工作中,有许多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值得学习和推广。
这样的合作交往还有很多。新年伊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庭长马军及法官郝文婷受邀参加第九届大国司法论坛暨《海牙管辖权公约》专题研讨会并发言。
“除了参加各类合作交往活动,积极培育典型示范案例同样重要。”在马军看来,案例是世界各国都“听得懂的语言”。
近年来,北京四中院审理的多个案例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刊载的第四批中国环境司法案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法规判例法系统案例等。
北京四中院院长单国钧表示,四中院将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努力推进国际商事审判人才高地建设,并持续推进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