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多项指标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好于预期,为今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近日举行的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如是说。
会议公布的2024年多个数据,印证了这一点:
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教育部等7部门指导完成全国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组织与45万家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做好匹配推送。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7.6万次,同比增长39.1%。持续推进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计划,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中国的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超过9600亿元。
知识产权审查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审查周期持续压减: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均达到相同审查制度下国际最快水平。审查质量稳步提升: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2%。商标审查、异议、评审抽检合格率均在97%以上。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升至82.36分,再创新高。
……
在诸多成绩的背后,有着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重要作用。
回顾2024年,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持续加强。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配合司法部全力推进商标法新一轮修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制修订《专利纠纷行政裁决和调解办法》等部门规章;深入宣传贯彻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印发《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实施方案》,实现受理、审查、认定、标识、监管“五统一”;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形成国家层面数据知识产权基础制度文件,深入开展地方试点,上海、浙江等17个地方出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颁发证书超过2.2万份,并在司法裁判、资产入表等场景中得到成功应用。同时,地方知识产权法规建设持续加强:吉林、湖北、广西等地颁布知识产权综合性法规,河南出台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达到124家。全系统指导管理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达到2230家,全年受理调解案件近14万件。加大行政保护力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市县专利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全系统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7.2万件。制定出台《商标行政执法证据规定》和《商标侵权案件违法经营额计算办法》,商标执法更加规范。
2024年,更加注重强化协同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司法部印发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意见,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会同商务部加强技术出口中专利对外转让行为管理,联合最高人民法院等通报表扬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此外,持续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能力。新增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33家,总数达到80家,累计指导纠纷应对2393起。北京、天津、河北协同打击各类跨区域侵权违法行为,黑龙江加强亚冬会知识产权保护,安徽出台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南,新疆实现地市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全覆盖,山东成功化解多起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福建、宁夏建立闽宁知识产权对口交流协作机制。
申长雨表示,2025年将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一是抓好重点领域立法修法,加快推进商标法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深入研究地理标志专门立法,举办专利法实施40周年纪念活动。二是积极完善部门规章,开展《专利审查指南》常态化修改,完善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情形,健全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标准。三是加快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建设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促进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