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把涉外检察“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亮点解读

2024-12-26 11:42:3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浙江省青田县素有“中国侨乡第一县”之称。近年来,青田县人民检察院立足侨乡实际,积极构建“检侨之家”为侨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安侨、惠侨、暖侨”等纠纷化解新模式,主动回应广大海外华侨及归侨侨眷的司法诉求,全力维护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立足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发展大局、检察工作格局,召开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青田县检察院涉侨涉外检察工作多次获得与会人士点赞。

《法治日报》记者发现,作为最高检首次专门召开的涉外检察工作会议,这场会议围绕积极服务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司法执法交流与合作、建设涉外检察人才队伍等议题规划了涉外检察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立足前沿

积极服务高水平开放

“起吊!”地处陕西西安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紧张的装卸作业正在进行。一列列装载着“Made in China”新能源汽车中欧班列一路向西,跨越里海,成为连通陕西与世界的桥梁。

为积极服务高水平开放,陕西省检察机关聚焦国家安全、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中欧班列等重点领域,依法履行检察职责,2023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共受理有涉外因素的审查逮捕案件205件360人,批准逮捕有涉外因素的犯罪159件276人,受理有涉外因素的审查起诉案件160件497人,提起公诉154件446人。

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指出,检察机关必须自觉跟进,更好以涉外检察工作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护航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办理首例假冒在我国核准领土延伸保护的国际注册商标案等新型案件,获多国使领馆照会致谢,助力增强外资投资中国信心;首创知识产权权利人中英双语告知、实质性参与刑事诉讼等机制,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盛勇强在发言中介绍说,近年来,上海市检察机关率先建立自贸检察机制,办理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虚构境外投资骗购外汇案等全国首例案件,服务上海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首创“法治副园长”机制,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法治服务,连续7年开展护航进博会专项行动,助力上海当好“一带一路”桥头堡。

“浙江省检察机关在全省范围内探索集强化打击、权益保障、风险防控、社会治理于一体的涉外检察专业化办理模式,办理了一批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胡东林说。

“广东省检察机关对梅阁码头旧址保护以公益诉讼立案,督促政府积极履职,并邀请海外侨胞开展‘跨国云听证’,实时参与整改效果评估,切实让海外游子留下落叶寻根的美好乡愁印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来向东说。

深化交流

不断扩大“朋友圈”

9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广西分院送走了一批特殊的学员——16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检察官,刚刚结束印度尼西亚检察官研修班的学习。

依托双边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涉外培训工作,这样的场景只是检察机关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把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建设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谋划推进,深化国际司法执法交流与合作,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发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在“请进来”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中国检察故事——中国之邀,应者云集。俄罗斯、越南、欧盟、约旦、新加坡、沙特、古巴等国家、国际组织的高级别检察代表团先后应最高检邀请来访,公益诉讼检察等“中国方案”“中国探索”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

在“走出去”里,深入推进检察高层互访,不断扩大“朋友圈”——2023年以来,最高检领导先后出访17次,在国内外会见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官员,有力宣介了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在巩固与大国、周边国家检察交流合作的同时,中国检察机关也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与非洲、欧洲等其他有关国家和组织的交流合作。

“目前,最高检是16个双边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中央对外联系机关。”最高检国际合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向我国提出过司法协助请求。最高检积极回应外国提出的刑事司法协助请求,加强与公安、监委等部门的沟通,办理好刑事司法协助案件。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开展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的重要方面。记者注意到,根据办案需要,我国检察机关也主动向外国提出过司法协助请求。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施建邦在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上介绍说,云南省检察机关积极搭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检察交流合作平台,加强边境司法会晤,还先后对来自邻国的115名检察人员进行了6个批次的培训,展示了中国检察机关的良好风貌。

目前,执法司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面向世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指出,建设涉外检察人才队伍,既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高质效履职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最高检紧紧围绕涉外检察工作大局,抓统筹、育人才、强素能、建队伍,研究制定《关于做好涉外法治人才工作的具体举措》等文件措施,为精准引进、系统培养涉外检察人才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最高检政治部积极推动涉外检察人才在检察系统统筹使用,联合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建立涉外检察人才库,并做好跟踪培养、长期培养。组建检察机关内部跨部门跨区域专业化涉外法治办案团队,统筹人才资源,促进一体履职。

浙江省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案事件”为价值追求,出台《浙江省检察机关办理涉外案件工作的提示》等系列文件,探索集强化打击、权益保障、风险防控、社会治理于一体的涉外检察专业化办案模式,培育一批有全国指导意义的涉外检察典型案事例,组建一支覆盖“四大检察”、近140人规模的涉外检察人才队伍。

广东省检察机关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检察实践项目等创建活动,形成一批“专题报告+制度机制”的研究成果。稳步推进“请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执法司法机关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互鉴。

“我们将突出重点、凝聚合力,健全和完善涉外检察人才引进、培育、管理、使用等全链条制度机制,持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涉外检察人才队伍。”最高检政治部副主任肖玮提出,要通过抓规划统筹、抓人才培养、抓检校合作、抓推荐输送,努力为涉外检察工作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