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君
□ 通讯员 李洁 许伟娜
“一入职工作室就发现要用自己银行卡转账非法资金,明知不对,为了蝇头小利还是一直照做了。”得知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张某等人懊悔不已。
2021年7月,陈某、周某、黄某、陈某涵4人合伙开设专门为他人转账非法资金的工作室,张某等11人陆续加入。其中,陈某出资对接上线人员并协调工作室工作。周某、黄某、陈某涵分别负责转发转账任务、发布招聘广告、统计及发放工资等并分管工作室相关工作。
上线人员在“飞机号”App群组上发布任务,将大笔资金转账到工作室提供的银行账号,再指定银行账号及金额,由工作室人员分散转账出去。陈某等人还采用关闭手机定位、关闭Wi-Fi等措施规避网络监管。截至案发,15名工作室人员均多次利用各自名下的多张银行卡进行转账,从中获利8400元至300多元不等。此外,2021年7月至同年10月26日间,该工作室共为他人转账非法资金2484万元,涉7名电诈受害人的被诈骗资金20多万元。
榕城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某、周某、黄某、陈某涵无视国家法律,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转移,情节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陈某等4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应根据其各自所起的作用分别依法惩处。张某等11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应当减轻处罚。遂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追缴各被告人违法所得。
一审宣判后,陈某、黄某等人不服,提起上诉。揭阳中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揭阳中院承办法官表示:“这种工作室常以轻松赚取高额报酬为诱饵,一旦加入就会被要求使用名下的银行卡操作转账,不仅出卖了个人信息,还将一步步陷入违法犯罪泥潭。”
“要防范于心、反诈于行。”揭阳中院法官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电信诈骗套路多,要克服“贪利”思想,保护好个人信息,识别电诈、拒绝参诈,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