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2018年3月,胡某从西安市高陵区某村租用一般农用地4.771亩,在该地块倾倒建筑垃圾并压实后搭建活动板房;2019年9至2021年12月,胡某独自或者伙同张某某等人,在租用的某村60余亩一般农用地上回填建筑垃圾、水泥硬化地面、修建养猪场。经鉴定,案涉一般农用地均已达到严重毁坏程度。
2023年1月,陕西省秦岭北麓检察院受理胡某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一案时,发现该案中胡某实施破坏农用地历时四年之久,其间既有胡某独自破坏农用地,也有其伙同张某某等人共同破坏农用地的情形。为准确区分和认定胡某破坏农用地的面积,检察机关及时向公安机关发出《调取证据材料通知书》,并通过言辞证据与客观性证据综合审查认定的方式,最终认定被告人胡某涉嫌破坏一般农用地20余亩,已达到刑事追诉标准。
同时,本案中张某某等人参与破坏部分农用地,对本案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符合单独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要件。目前,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已起诉至法院。
被告人胡某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均自愿认罪认罚,并赔偿了部分损失,签订了《认罪认罚具结书》。经秦岭北麓检察院提起公诉后,西安铁路运输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办案检察官表示,近年来,在办理破坏耕地案件时,普遍存在“查处难、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为客观、准确认定犯罪事实,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注重引导公安机关及时规范开展现场勘查测绘,调取卫星影像图等客观性证据,同时坚持“四大检察”融合监督和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将刑事犯罪打击、民事公益诉讼以及关联违法违纪等一体推进,有助于斩断破坏耕地案件利益链条,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