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让子弹飞”到“让子弹有序地飞”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纵论“善智与善治”

2021-07-16 14:33:38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日前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以“智能社会的法治秩序”为主题,邀请全球知名的法律界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就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社会就业和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研讨。
  “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见证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从三年前‘让子弹飞一会’到如今‘让子弹有序地飞’则代表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从‘找场景’到‘找规则’的发展变化。”上海法学会会长崔亚东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划好法律红线
  近段时间以来,涉网络平台信息公开、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负面新闻持续引发舆情,数据信息保护问题被推向风口浪尖。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在致辞中说,人工智能与司法的交融目前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应对新技术发展应用带来的挑战,比如,数据竞争正当性的规制、人脸识别下隐私的保护;如何规范和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做到既鼓励创新,又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如何界定共享经济法律属性、法律责任;如何加强对算法的保护和监督,防止算法歧视等等。
  杨临萍指出,研究并解决好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根本性法律问题,规范和引导智能社会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法学法律界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方向。
  针对当前数据保护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翟志勇认为,现行的数据保护制度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始终存在一个不平衡的权力结构:个人对数据保护的力不从心与数据控制者对数据的绝对控制,这是一个完全不平衡的权力结构,个人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翟志勇认为,现行数据保护制度主要对个体如何进行赋权。我国立法应该如何应对,如何能兼顾数据利用与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如何能打破数据主体和数据控制者之间不平衡的权力关系?是我国立法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数据信托或是可选择的治理机制之一。
  论坛还围绕《上海市数据条例》的制订,以及其中的重点、难点法律问题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立法可以给它规制法律边界,设定法律红线,同时不断探索完善规则体系、标准体系、伦理规范和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式,实现依法治理,让人工智能这颗子弹有序地飞起来。”崔亚东说。
守住道德底线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应用和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一样,企业实践往往先于立法规制,没有规则的发展既有可能让应用者成为得益者,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江说,近年来,由于缺乏规则指引,很多平台肆意聚合数据,引发法律和伦理风险,这不仅在知识产权体系、法律责任认定与归属等现行法律典型应用场景下产生各种新生问题,而且进一步引发了对包括法律主体概念等法治基本问题的追问,以及对人工智能在未来解构人类既有法治秩序的担忧。
  与会企业机构的代表表示,今后几年,人工智能领域除了关注发展,更要关注治理,企业发展不仅要有法律红线意识,更要守住道德伦理的底线,要花大力气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走上“善智和善治”并举之路,实现更广泛层面上的造福人类。
共享智能福祉
  上海作为论坛的举办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超大城市实现精细化治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以人工智能赋能司法办案为核心技术的“206”系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206”系统全称“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因2017年2月6日中央政法委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研发任务交给上海的时间节点而得名。
  近4年来,在上海市委和市委政法委统一领导下,公检法司各政法单位密切协同,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为初心,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领跑世界的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天路”。
  该系统为办案人员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标准化、数据化指引,解决了公检法三机关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等难题,减少了司法任意性,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崔亚东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法律人既要主动拥抱新科技,抓住机遇,积极推动AI与法治的深度融合,让法治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又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法治体系建设,营造人工智能法治生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引领、规范、促进、保障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健康持续发展,让AI更好地造福人类。

编辑:李晓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