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山(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首例隐私公益案简介
2020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对利用互联网侵害隐私权的张某等65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020年12月,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不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该案中,被告廖某利用E语言程序编写具有破解、侵入监控设备进行偷窥等功能的软件,使用该软件破解、侵入他人摄像头并将软件出售、提供给他人使用。经包装升级后,该软件具有扫描IP摄像头并利用漏洞获取IP摄像头用户名和密码登陆预览摄像头画面的功能。被告张某售卖软件使用权,组建为购买者提供售后服务的QQ群,被告林某等61人先后从张某处购买该软件卡密并使用软件对他人摄像头进行破解、侵入、偷窥。保定市人民检察院请求判令全部被告停止侵权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了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该案是全国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利用互联网侵害隐私权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二、点评
本案是检察机关在办理互联网领域刑事案件过程中而提起的首例“利用互联网侵害隐私权”公益诉讼案件。它不仅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凸显了隐私权保护的严峻性。近年来,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便捷,但个人隐私却越来越难以得到保护。就拿本案来说,被告廖某星编制软件并出售,被告陈某进购买使用该软件后再出售给被告张某东。张某东、刘某祥组建QQ群再次进行售卖并提供“售后”服务。这些被告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采取建QQ群的公开方式,以提供“售后服务”的完整商业链条,来售卖软件对他人IP摄像头进行破解、侵入、偷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细思极恐。在当今智能便捷生活的背后,藏着太多的网络“漏洞”和黑客“眼睛”,隐私权保护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创造的这起“全国首例”公益诉讼案,无疑反映了司法机关在这种挑战面前的积极作为和时代担当,对众多被害人的隐私公益进行司法保护。这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标志意义,值得点赞。
二是凸显了隐私和信息保护立法的迫切性。在本案中,司法机关追究了张某东、刘某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的刑事责任,也判令张某东等65人卸载并终止使用涉案侵权软件、停止一切售卖该软件的行为并消除其影响、清除和删除利用该软件获取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数据并消除其影响、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等。但从本案违法行为的社会后果和影响来看,这些法律责任未免显得偏轻,对隐私和信息的保护力度不够。这倒不是司法机关的问题,而是因为目前的隐私和信息保护立法尚在探索构建之中,并不健全。事实上,本案中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的罪名,更多地也只是“技术路径”上的归责,而缺少隐私和信息保护方面“权益路径”上的归责,这就亟需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对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更有力、更有效的法律保护。
三是凸显了科技伦理和技术向善的重要性。科技发展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志,但它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也需要伦理的深层支撑。本案中的被告人廖某星、刘某祥等人,分别进行了涉案软件的编写开发和包装升级,其智商和技术能力都是出众的。但他们却没有把这些能力用在正道上,而是致力于破解、侵入他人监控设备并进行偷窥,这种技术应用和营利收入不仅违反了法律,也违背了商业道德和科技伦理。如果拥有高智商、掌握高技术的人不能做到科技向善,反而利用新兴技术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那自然与技术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并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除法律规制之外,也需加强科技伦理建设,这一点很重要。
编辑:王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