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整理|上海市司法局宣传处 徐连宗
法治护航“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10多年来,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以法治创新为笔,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数智赋能,织密涉外法治保障网络,以规则衔接、案例示范输出中国法治智慧,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法治动能,绘就护航国家战略的图景。
邱梦赟,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我的法律职业生涯始于2010年,那一年,我进入一家外国律所实习。在此后7年里,我参与了许多跨境投资项目,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然而,2018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那一年,我国一家企业被某国商务部列入制裁实体清单,我们代表中方企业向对方申诉,要求移出清单。这是我第一次真切而又深刻地感受到,外国法律竟能对一家中国企业产生这般巨大的影响。那段时间,我还留意到不少中国企业因对外国法律缺乏了解,在海外经营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就像迷失在黑暗沼泽中的旅人,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危险,稍不留意就会踏入外国法律的“雷区”。
从那时起,我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跨境案件背后,往往隐藏着国与国的利益之争。在这样的业务领域中,中国律师不仅不应缺席,更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于是,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新的规划:我不仅要成为照亮企业出海之路的那盏明灯,让企业不再盲目探索,更要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帮助更多企业安全、平稳地走向国际市场。
2019年,我回国带领团队投入到法律解读的工作中。我们撰写的法律解读资料累计近千页,并在中国贸促会、上合组织青岛示范区、多地律协等多个平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这些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法律规则和外国法律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023年,受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委托,我们为半导体行业撰写了《半导体芯片与设备企业出口管制风险防范与合规指引》。2025年,应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的要求,编撰了《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风险防范与合规指引》。我们所做的一切,真的如同一盏灯,照亮企业海外前行之路。
2024年,中国一家企业面临被某国严峻制裁的风险,当时,中国企业想解除风险难上加难。而且,这家企业一旦被制裁,国际银行账户将被冻结,跨国合作方集体撤单等连锁反应会随之而来,不仅会造成巨额损失,还将彻底丧失外国市场准入资格。我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助力企业紧急排查其他可能的风险,参与与外国合作方的多轮会议,与外国律所共同撰写申诉报告。最终,帮助企业化解了危机。
我的一个客户系多家国际品牌的经销商,由于其重要外国供应商发现客户的风控合规体系存在漏洞,于是将其经销商资格冻结,业务不得不停滞。我们承接此案后,紧急协助该企业与外国供应商进行沟通,为其建立了风控合规体系,并通过了外国供应商的验证。最终,客户的经销商资格被解冻。
随着“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我在法律应用领域进行了尝试,与法律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出“出口管制与制裁合规助手”法律科技软件,使风控合规更智能、更高效。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免费公益版,在上海市“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微信小程序中上线,为那些付不起律师费的小微企业,免费提供普惠精准的法律服务,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方向:明白“走出去”中法律风险的“雷”在哪里,如何应对。
15年的法律从业道路上,我始终信念不改,步履不停。我知道在未来的涉外法律服务舞台上,更有中国律师在。肩上的历史使命,我们会全力承担,脚下的奋进之路,我们会永远向前。
责编|惠宁宁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来源|《法人》杂志2025年07月总第257期
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