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近期,香港资本市场活力迸发,IPO募资额领跑全球。5月,内地动力电池领军者宁德时代与医药行业巨头恒瑞医药相继登陆港交所,完成“A+H”两地上市,掀起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新浪潮。截至5月末,港股IPO募资额突破6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逾6倍,力压纽约、伦敦重登全球榜首。
今年以来,除已成功赴港上市的企业外,安井食品、海天味业、南华期货等超过40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赴港计划或已递交上市申请。此轮港股IPO热潮并非偶然的周期性回暖,而是制度优化、流动性重构与产业红利共振催生的结果。这场资本盛宴,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资本配置的生态变革。
从“折价交易”到“溢价配置”
港股市场过去一度被投资者视作“估值洼地”,因长期以来的流动性匮乏,上市公司盈利表现与资金流动性之间严重失衡,众多上市公司股价难以充分彰显其真实价值。
中国移动H股的走势堪称港股估值困境的典型写照。作为年营收超9000亿元的通信行业巨擘,其港股估值较A股长期折价逾30%,市盈率亦低于A股同行业公司。如此显著的估值差异,令众多价值投资者在涉足港股市场时慎之又慎。然而,如今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困局正迎来重大转折。在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的背景下,香港金管局向市场注资1166.14亿港元,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市场。东方财富choice统计,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达5945.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362.97亿港元增长近1.52倍。其中,仅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355.86亿港元,创下单日净买入历史纪录。增量资金的持续流入,进一步夯实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根基。
香港资本市场正悄然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价值革命。“过去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少海外投资者对港股市场兴趣不高,部分国际投行甚至一度放弃了承销港股IPO项目,但现在情况已大为改观。”一位投行人士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资本正快马加鞭回流港股市场,外资机构对港股“新经济”赛道兴趣浓厚,掀起了新一轮配置热潮。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恒生科技指数ETF净流入规模同比增长47%,其中贝莱德、摩根大通等国际机构贡献了逾6成的买方力量。与此同时,港股新消费板块市值突破8.2万亿港元,生物科技板块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9%,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新经济核心资产的价值重估。
“海外配置资金加速回流,深刻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资深金融专家薛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港股市场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自然成为国际资本布局的重要选择。
Wind数据显示,港股市场近一年IPO募资总额达1450亿港元,同比增长2.7倍。其中,宁德时代、美的集团等内地龙头企业合计贡献了75%的融资规模,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强力“磁石”。
内地龙头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促使国际资本加速向港股“价值洼地”汇聚,资金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重塑市场格局。以宁德时代H股为例,其IPO募资获得550亿美元订单需求,国际配售占比高达92.5%,其中20%订单来自中东和北欧主权财富基金。值得关注的是,在宁德时代港股IPO发行前,已有国际资本通过A股持有其1400亿元市值,却仍以12.5%的首日涨幅积极参与港股定价,凸显全球资本对其长期价值的持续押注。
上述投行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清晰地展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重新定价。资金的大量涌入推动了中国资产价格上涨,进而实现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国际资金正将中国核心资产从“折价交易”推向“溢价配置”的新纪元。
国际资本对港股市场的配置正呈现结构性转变。2024年,消费板块三大标志性IPO项目(蜜雪冰城、华润啤酒、安踏体育)平均吸引20余家长线机构投资者参与,较之前两年平均5家的水准实现了质的飞跃。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正在进一步强化,例如,卡塔尔投资局、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局等主权财富基金,均大幅增加在港股市场的持仓规模,反映出国际长期资本对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认可。
政策红利打造资本枢纽
港股市场正强势崛起,成为连接中国核心资产与国际资本的全球枢纽。这一华丽蜕变绝非偶然,港交所与中国证监会的系列改革举措,是支撑此轮A股上市公司扎堆赴港二次上市热潮的关键基石。
早在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释放了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积极信号,为内地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调。
今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鼓励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并明确表示“保持境外融资渠道畅通,提升境外上市备案效率”。这一表态被市场普遍解读为监管层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实质性支持。
政策红利不仅体现在宏观基调上,更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审批效率质的飞跃。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于去年10月联合发布声明,符合特定条件的A股上市公司(如市值超过100亿港元,且近两年合规记录良好)在港二次上市时,监管机构仅需进行一轮意见反馈,审批周期大幅压缩。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从递表到挂牌上市仅用时不足4个月,创下大型企业赴港上市的速度纪录。
港股100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认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港股市场获得了高额募资以及投资者的热烈反响,会激励更多A股上市公司加快H股的上市步伐。尤其是对于那些寻求国际资本支持、希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让其成为一个理想的筹资平台。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企业的上市动力,港交所于今年5月6日推出“科企专线”。该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并专门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预审、豁免条款争取及投资者对接等全方位服务,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提供了极大便利。
港交所统计,自2018年推出“18A章”以来,已有70家生物科技企业借助该通道成功登陆港股;2024年新设“18C章”亦助力3家特专科技公司上市;今年推出的“科企专线”已吸引9家硬科技企业明确申报意向。这标志着港交所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上市服务体系,已形成完整闭环。
在薛伟看来,从“18A”到“18C”,再到“科企专线”,香港资本市场已构建起覆盖生物科技、特专科技以及前沿科技的全周期、多层次上市支持体系,这一制度创新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示范意义。其中,两项关键性制度创新成效显著:A+H股发行市值门槛从50亿港元大幅下调至30亿港元。这一调整让包括基因治疗、AI制药在内的87家创新型企业获得上市资格,较改革前增加近两倍;国际配售回拨比例从50%降至7.5%,让宁德时代H股IPO不仅创下92.5%的国际配售占比新纪录,更成功引入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在内的长期资本。
公募基金经理马健对记者分析指出,这两项改革形成了正向协同效应,不仅优化了市场投资者结构,使得机构投资者占比大幅提升,更显著改善了新股定价效率,有效平抑了新股上市首月的大幅波动。
赴港上市切莫短视
在制度持续优化的有力推动下,港股市场正日益成为众多内地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首选平台。今年以来,除已成功赴港上市的企业外,安井食品、海天味业、南华期货等超40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赴港计划或已递交上市申请。
桓睿天泽总经理莫小城认为,“港股是优质中国资产国际化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通过港股这个平台,拓展海外市场,链接国际资金,接轨全球估值体系,港股正逐步成为中国资产价值发现的核心平台。对长期投资者而言,这是全球资本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机会’的重要节点。”
对A股上市公司而言,赴港二次上市意义深远,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更将有力助推公司业务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从资本结构优化的角度考量,港股市场为内地企业引入国外资本开辟了全新的通道。宁德时代在H股招股书中指出,目标将外资持股比例从A股的5%提升至H股的40%。恒瑞医药则通过引入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外资保荐人,成功吸引中东主权基金、加拿大养老基金等海外资本的投资。
此外,在跨境并购领域,港股市场也成为企业提供跨境并购的“关键跳板”。比如,宁德时代H股募资中,15%将用于收购南美锂矿资源;恒瑞医药计划通过港股平台收购瑞士创新药企,获取其ADC(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平台;兆易创新计划投资美国存储芯片初创企业,布局HBM(高带宽内存)技术。
在海外扩张方面,赴港上市企业普遍将募集资金投向全球市场。例如,宁德时代此次募资的60%将用于欧洲电池工厂建设及北美储能项目;恒瑞医药计划在瑞士巴塞尔设立创新药研发中心,并收购两家海外生物技术公司;三一重工拟将港股募资的50%用于印尼、印度工厂产能扩建,以应对东南亚基建需求。
不过,赴港上市仍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商业冒险,企业需要在得失之间作出精准权衡。
在赴港上市热潮中,企业需要首先厘清一个关键问题:赴港上市是“短期套利”的机会,还是“长期布局”的战略选择?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不乏个别企业将港股IPO视为“融资捷径”,甚至为了迎合市场热点而刻意调整业务叙事。然而,这种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维和做法,往往在上市后容易遭到资本的反噬。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将赴港IPO作为全球化的起点,通过深度且长期的布局,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实现企业的跨市场增长。以腾讯、美团为例,两家企业在港股上市后,借助国际资本力量,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积极开展并购活动,获取先进技术和资源。腾讯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在游戏、社交、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美团则在生活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海外业务,利用国际资本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马健强调,在资本市场严格审视下,缺乏坚实业务根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企业,往往难以吸引长期的资本支持。所以,A股企业赴港上市应摒弃短期套利心态,以可持续商业模式为核心,充分利用港股市场的优势,实现业务的国际化拓展和资本的全球化配置。
责编|王 茜
编审|渠 洋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编辑: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