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公信力是仲裁的生命力
第十届中国企业法治论坛(2022)成功举办
9月3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维权工作委员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法治论坛(2022)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仲裁公信力与企业法治暨仲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旨在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对仲裁公信力、仲裁公信力与企业法治、仲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深入探讨。
来自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仲裁与调解委员会等有关领导,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华夏研究院国际交流所、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经贸法律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法学界专家、学者,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招商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钢研集团、中国恒天集团、中关村科技租赁公司、东方集团公司、新浪集团、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公司等25家企业总法律顾问和法制机构负责人以及北京市华贸硅谷律师事务所、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等7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等50多位嘉宾参加了本届论坛。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通过线上致辞,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中国企业联合会维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张文涛到会致辞。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企业法治研究所所长王耀国、中国建筑原总法律顾问秦玉秀分别主持了论坛。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企业法治研究所所长王耀国仲裁员主持开幕式,他指出:仲裁是企业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仲裁制度对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法治营商环境、企业走出去以及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仲裁公信力是仲裁制度的基石,也是仲裁的生命力,涉及仲裁机构体制机制独立性的公信力、仲裁程序的公信力、仲裁员的公信力、仲裁庭独立性的公信力、仲裁裁决的公信力、仲裁裁决执行的公信力、仲裁的司法监督的公信力等问题,不断提高仲裁的公信力,对仲裁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通过线上致辞,他指出:在法治社会,法治核心是正当程序和司法公信。如今,个性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作用和功能更显得重要,地位更为凸显。加强在仲裁机构内设置有关建设工程、海事海商、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和期货等方面具有行业性特点的仲裁功能,来受理和解决这些行业的纠纷,贸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北仲也在探索,前不久深圳国际仲裁院也成立了证券仲裁中心,专门受理证券纠纷,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涉及到行业关系的纠纷,目前来看专门的仲裁机构并不多,特别相关的调解仲裁程序也不完善,我们行业纠纷专业性非常强,要通过诉讼来解决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加大行业的仲裁调解,,也是行业自身的自治,,通过聘请行业专门人士等等作为仲裁员调解员,实际上就是动用社会力量来解决社会矛盾,节省司法资源,也是真正发挥社会自治的功能和效果。。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在致辞时指出:仲裁同样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对平等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推进国家法治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发展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纠纷持续高企,很多的争议已经不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涉及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也都稳居世界前列,如果说争议量与贸易投资规模的增长是完全同步的话,那么可以预测中国企业将可能成为国际仲裁中的最大智库。仲裁机构应该始终铭记,企业选择仲裁正是基于对仲裁高效和公正解决争议的信赖,因此应该努力提高仲裁的公信力,推动我国成为更受欢迎的、更被优选的国际仲裁地,以更加高效公平公正的仲裁服务,为企业的纠纷和法治建设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成立六十多年来,贸仲始终立足国际,接轨世界,不断的积累国际和国内的仲裁经验,得到了国内外广大仲裁界和仲裁用户的认可和信任,去年贸仲首次被国际权威的《2021国际仲裁调查报告》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五大仲裁机构之一。我们相信贸仲这支传承了60年仲裁经验的仲裁员队伍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水平的仲裁法律服务。
中国企业联合会维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张文涛致辞时表示:围绕商事仲裁的作用及其发展的趋势,谈三点看法供大家参考。第一,商事仲裁要充分发挥稳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在解决经济纠纷中兼顾公平和高效、优质高效便捷的仲裁法律服务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对于服务市场主体,定纷止争的合理预期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增强公信力是当前商事仲裁发展的重要命题。商事仲裁制度与国家职能体系中的司法裁判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是对裁判的严肃、公正和客观中立都有高度的要求。不同之处是仲裁组织的社会化,仲裁人员的兼职化和仲裁机制的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模式,决定了商事仲裁对公信力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第三,商事仲裁要做到国际化、独立性的兼顾平衡,当前的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一方面需要我国的仲裁法律和办案规则进一步完善,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全面接轨,另一方面也要依靠仲裁机构的仲裁队伍专业知识的国际化、前沿化,不断了解和掌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发展对法律规范和纠纷处理的新需求、新命题和新手段。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资深仲裁员沈四宝教授发言表示:公信力就是指公众在基于公平合理和诚信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仲裁的一种普遍的信任度。如果仲裁公信力强,公众会产生一种依赖性,有了争议就去找仲裁。公信力包括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仲裁的自治性和权威性的结合;二是尽量减少解决争议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是赋予仲裁庭、仲裁员广泛独立的自主决定权。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周晓燕发言指出:首先要建立高素质的仲裁员队伍,提升仲裁员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以及专业化和专业性。对仲裁员的要求体现在规则里,也是提升仲裁公信力的一种有效的做法或者是有效的途径。第二个问题是不断的完善仲裁规则,通过仲裁规则的完善来保证仲裁程序的公正效率和仲裁裁决的公平合理。一些知名的国际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被广泛采用,形成了争端解决机制的品牌效力,他们提供的仲裁规则在本国的投资、商事纠纷会被当事人选择适用。第三个问题是通过良好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保证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的公平合理,内部治理机制需要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准确定位。第四个是要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这也是评价仲裁机构是否有竞争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标准。中国的仲裁秩序下,案件的审理和提供服务都是由仲裁秘书处承担的,提升仲裁公信力,需要提升仲裁秘书的素质和能力,做到尽职尽责,公平公正。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姚辉教授发言指出:仲裁的公正是来自于独立,不依附于任何机构。但另一方面,仲裁员与仲裁机构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仲裁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合意,是当事人双方共同选择的,因此程序中所有的东西,合理、合法和正当性是建立在两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目前仲裁中反映出的某些问题,和诉讼当中的问题是具有共通性的,这些的共通性要求仲裁机构应当发挥影响力,把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需求及时反映到立法层面。
中国招商集团原总法律顾问王春阁仲裁员发言指出:企业经常遇到选择仲裁机构和选择适用法律的问题,当然会关注着仲裁机构的公信力。选择仲裁机构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对仲裁机构的信任是建立在制度上的,制度能产生公信力。我曾经有好几次以当事人的身份去香港的仲裁庭,一是关注公信力,二是加强研究香港仲裁的改革,他们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仲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银行业协会原首席法律顾问卜祥瑞仲裁员发言指出:仲裁公信力是企业非常关注的,是否选择仲裁解决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信力在起作用。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的公信力。二是仲裁员的公信力,仲裁员的违纪和受贿等问题,也会影响到公信力。第三个涉及到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就是仲裁规则。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仲裁与调解委员会主任、中国仲裁法研究会副会长张丽霞仲裁员发言指出:疫情下企业的迫切需求是公正,高效、快捷、保密也是外界更期待的,提升仲裁公信力需要创新与突破。提高仲裁公信力,重中之重是仲裁员的裁决质量,仲裁机构的好坏决定于裁决书怎么样,裁决书的好坏决定于仲裁员,仲裁员怎么把案子办好是特别值得思考的。另外,建议鼓励和解,通过调解解决的,仲裁费减收。
贸仲仲裁研究所主任、贸仲湖北分会秘书长姚俊逸
北京高院民二庭原庭长刘兰芳
北京市二中院民四庭原庭长杨小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晓川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慈蕴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法律首席专家徐志远
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中外运股份公司原总法律顾问高伟
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洪积
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仲裁总负责人蒋弘等,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意见和看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论坛,通过政府、法学法律界、律师事务所与企业界加强合作,深入探讨仲裁公信力与企业法治问题、仲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角度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很多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发挥了仲裁员的智库作用,释放了法治精神的正能量,进一步推动了仲裁理论与实务及仲裁制度的进步,通过不断提高仲裁公信力,促进仲裁事业的大发展。
编辑:范学伟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