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海绵加持水润城秀 民生改善宜居宜业

2025-04-18 14:57:36 来源:宁夏日报 -标准+

海绵型公园绿地——银川市金凤区罗家湖公园。

海绵型公园绿地——银川市金凤区团结路小微公园。

海绵型建筑与社区——银川市阅海第五小学。

海绵型建筑与社区——银川市金凤区玉庭华府。

海绵型建筑与社区——银川市西夏区财运家园小区。

海绵型水系——银川市第二排水沟。

海绵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使城市雨水径流得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充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居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紧紧围绕“五八”强首府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使命、关键破题思路、实在民生工程,“面子”“里子”一起抓、地上地下一起建,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干旱地区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保障城市水安全的现实路径,为银川向绿、向新、向美发展提供了更持久、更强劲的动能。

大河濒城,古渠流润。银川自古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当前,银川建设“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城市,引领了新时代银川治水、用水、驭水高质量发展,打造“城水相融、人水和谐”的新实践。

银川是首府城市,但同样面临水资源紧缺和城市内涝问题,在西部干旱地区具有典型性。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为西部干旱地区积累可复制的城市水系统治理经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是银川承担的重大使命任务。

自2022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银川顺着城市原本“脉络”,采取以排水分区为单元的城市内涝系统治理模式,紧抓政策机遇,狠抓项目谋划,实抓投资落实,大抓工程建设,严抓质量管理,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优生态、惠民生的重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截至目前,银川市共谋划实施了内涝积水治理、老旧小区改造、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等不同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7个。取得了“点”上成景、“面”上出彩、示范片区成势、标杆项目亮眼的好成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提标“旧基建” 畅通水循环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传统城市建设中,排水系统设计往往难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暴雨冲击,内涝问题频发,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日益凸显。银川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将缓解城市内涝作为核心任务。按照“西防水、中理水、东治水,留住天上水、用好黄河水、保护地下水、多元利用非常规水”的总体思路,全面排查、精准定位了城市积水内涝高发区域,调查分析积水点、易涝点成因,系统化、针对性进行了排水管网、沟渠、泵站、调蓄池的提标改造和新建。截至目前,已建设改造海绵道路40公里、雨水管网62.4公里,新建雨水和CSO调蓄池35.5万立方米,增加雨水自然调蓄空间37.7万立方米,治理水系沟渠114.2公里,提标改造贺兰山东麓拦洪库5处。尤其是2024年高标准推进的西夏区南部和金凤区中北部两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片区,通过将片区内不同类型的海绵设施有机整合,搭建起了雨水下渗、蓄滞、净化、回用、排放的“海绵系统”,发挥了集中连片海绵效应。

同时,银川市广泛运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接入344套水质、液位、流量等监测传感设备,实时收集雨量、径流量、河湖水位、水质等关键数据,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

通过以上源头雨水减量、管网完善修复、增加调蓄空间等多种蓄排并举的措施,进一步缓解了道路积水和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有效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增加雨水蓄滞,减少地表产流,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水源,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明显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市区42.4%面积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

改造“+海绵” 城市换新颜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净化、美化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改善城市品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里子”工程。

“这是个老旧小区,排水不畅,遇到大雨天,小区就积水严重,出行很不方便。2023年改造后,积水没有了,草坪增加了,小区面貌大变样,我们住在这里心情也更舒畅了。”家住西夏区文沁园的陶阿姨欣喜地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海绵城市建设上,银川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采用“+海绵”的方式,优先解决对居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积水内涝问题,重点进行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罐、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着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了50个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

西夏区财运家园和华荣园两个相邻老旧小区,在小区居民的主动提议和辖区政府的积极推进下,拆除围墙,整体规划进行海绵化改造,统筹考虑雨水径流路径,综合设置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成为社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政府主导、百姓参与”的互动典范。改造后,拆墙透绿,使两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景观面积扩大了、卫生死角消除了,实现了从“安身之所”到“宜居之所”的巨大转变,居民幸福感“直线飙升”。“困扰我们多年的积水问题彻底解决了,再也不怕下雨了。”正在小区广场遛弯儿的周大爷,为小区改造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点赞。

在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中,银川市注重解决雨污分流、排水不畅等问题,补齐排水基础设施短板,利用小区空地、荒地增加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就地积存、消纳、滞蓄,在发挥削峰错峰作用的同时,增添了绿色,提升了小区景观。此外,改造工程还注重公共设施的升级,增设休闲步道、健身器材等,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宜居性。

扩增“含绿量” 环境大变样

近年来,银川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优先利用源头绿色设施和最大程度利用河湖水系等蓝色空间,将“蓝绿灰”设施有机融合,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建设小微公园,延伸居民“幸福半径”,既在方寸之间扮靓了城市的颜值,更为居民“串联”起了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绿意生活。

罗家湖小微公园建设项目是“蓝绿灰”融合的典范,通过将原有低洼地块、水塘、水沟等,构建为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湿塘、湖体等蓝绿设施,同时设置智能截污井、400立方米初期雨水弃流池及雨水泵站等灰色设施,截留周边市政道路初期雨水,保护水体环境,将一个绿化稀疏、水塘干涸、无人问津,周边道路排水不畅,雨天积水难行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乐享自然的生态空间,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水岸会客厅”。

宁夏美术馆东侧小微公园以“市花·市树·市鸟”为主题,围绕中央一片自然湖泊,建设了雨水边沟、植草沟、透水铺装、多层叠落带、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打造了“繁花水径”和湿地水岸,形成了一幅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湖中荷花亭亭玉立的水岸花韵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通过互动设施、文创主题小品、基调树种及植物向市民游客进行科普,使市民在亲水、近水,观赏一路生花的美景的同时收获知识。

在金凤区旭辉江南学府东侧小微公园里,花草树木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建设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卵石旱溪、生态石笼、透水铺装、蓄水模块等“海绵”设施,不仅消纳自身雨水,还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此外,公园配建的能播放音乐的智能健身器材、太阳能充电椅凳、新奇的互动式景观装置——阿基米德取水器,增强了公园的趣味性;合理配置的乔灌草类植物,吸引了鸟类成为公园常客,增加公园的物种多样性。

这些都只是银川小微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银川共完成了33个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170.7公顷。这些星罗棋布、特色鲜明、风景宜人、功能齐全的小微公园增加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不仅能吸收和滞留雨水,同时还能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为银川市民提供了一个个“天然氧吧”和锻炼场所,为市民构建起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银川市在这场治水、用水、驭水与植绿、增绿、护绿的对话中,在“蓝绿灰”设施的有机融合中,一个个“海绵细胞”正推动实现着雨水慢排缓释、源头减排效果,整座城市在“海绵理念”加持下,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和韧性显著提升。从沟渠疏浚到水系治理、从公园广场到住宅小区、从主干道到街头巷尾,随着一个个项目建成投用,海绵公园、海绵校园、海绵小区、海绵绿道等不断涌现,银川城市的“含绿量”“含新量”“含绵量”持续提升,海绵城市已从理念落地成为实景,转化为市民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025年是银川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的示范期收官年,也是银川海绵城市常态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新征途上,银川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全过程,着力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水系统,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全力推动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突破,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