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深刻把握法律硕士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实施规律

2025-04-17 14:57:48 来源:法治网 -标准+

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纵深推进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语境下,国内法学教育亟须回应法治实践对应用型法治人才的规模化需求与复合化能力诉求。以实务为导向,培养大量应用型法律硕士人才是当前迫在眉睫之事。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系统确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主渠道的定位,明确要求通过教育模式创新实现实务导向的范式转型。

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1995年设立以来,已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高校的规模化培养体系。作为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法律硕士教育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当前,各培养单位虽广开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但普遍存在方法论不足的实践困境,其根源在于未能系统把握法律硕士教育阶段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实施规律。

法律硕士教育具有不同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相较于法学本科教育,法律硕士教育呈现出显著的学制压缩性。法律硕士基本学制为2~3年,较法学本科缩短近三分之一。这种时间维度的压缩绝非简单的内容删减,而是要求各大培养单位革新培养范式,重构知识图谱,通过模块化重组和问题导向整合,实现法律知识的集约化传递。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推行的“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融合课程,将传统部门法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模块,有效提升了教学效能。二是学习自主性的根本转变。法律硕士生源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法学本科背景的科班生,也有来自非法学专业的跨学科人才。这种生源结构要求建立“自主探究型”学习模式,宁波大学开展的“导师工作室”改革,通过组建导师工作室,深入结合导师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证研究,有效培养了法律职业所需的自主研究能力。三是职业指向性构成第三大特征。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职业衔接功能,法律硕士教育必须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体系。对比分析显示,美国JD(Juris Doctor)教育中实务课程占比达65%,而我国部分高校仍停留在30%左右的水平。实务课程不足,难以承担培养重任。

法律硕士教育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为专业实践性、学科交叉性和教育进阶性三位一体的特征。从教育目标维度,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知识生产定位,更强调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国内部分法学院构建的“法律+科技”等“法律+”的课程群,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外语等融入法律硕士实务教学,正是对学科交叉性的创新回应。在知识结构层面,法律硕士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法学教育的学科壁垒。法律硕士课程应当有效整合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处理复杂法律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跨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问题链教学设计实现实务导向下的法律知识的功能性重构。

法律硕士教育的实施规律可以遵循“理-律-例”三维融会教学范式。“理-律-例”三维融会教学完全契合了法律硕士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属性。其运行机理体现为:以实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通过理论阐释(理)、规范解构(律)、案例实证(例)的循环互构,形成知识传递向实践转化的教学闭环。具体实施路径包含双重维度:课堂教学场域构建“法理导引-规范解构-案例反刍”的交互式研习模块,通过三要素的动态耦合加速知识体系建构;培养实践环节依托双导师协同机制,在校内外导师的实务浸润中实现“理论预判-规范检索-案例验证”的能力迁移。该实施范式的核心创新在于确立“法理支撑规范解释,规范建构制度认知,案例检验实务效能”的递进式培养逻辑,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价值塑造在培养全流程中形成共生关系,为破解法律硕士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痼疾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框架。

“理﹣律﹣例”融会教学实施范式,既是对应用型法律硕士培养理念的本质探索,也是一种高效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它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一是系统性消解法律硕士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自1995年国内招收法律硕士以来,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割裂始终制约培养质量提升。通过构建“法理阐释(理)-规范解构(律)-案例实证(例)”的教学循环,突破传统单向度知识灌输模式。其认知逻辑强调:法律硕士的知识体系建构以规范解释为枢纽,在法理认知上深化规范价值理解,在案例实证上检验规范适用效能,从而使学习者得以在多元认知场域中实现知识迁移能力的立体化培育。

二是创造性弥合法律硕士对法律事实认知的情景化缺失。针对全日制法律硕士社会经验匮乏与真实案例获取受限的困境,创新性地构建“司法大数据资源+双导师协同”的案例研习机制。通过深度挖掘裁判文书网等司法大数据资源,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类案检索、要件解构与裁判规则提炼,使法律硕士在虚拟仿真与真实案例交织的复合场景中,完成“法理预判-规范检索-案例验证”的学习过程。

三是前瞻性搭建法律硕士职业能力养成的实践性快捷通道。通过设置“问题导向—规范检索—司法检视”的进阶式培养路径,将法律职业核心技能训练嵌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培养全流程,用人单位对宁大法律硕士培养的满意度在98%以上。

法律硕士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法学教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准确把握其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系统构建符合法律硕士成长规律的教学实施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法律实务部门的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陈淋淋,宁波大学讲师、博士后;何跃军,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宁波大学首批校级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