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严格限定了摄像头的安装目的,杜绝不必要的图像采集设备;严格限定了安装主体,避免无关人员和单位想装就装。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摄像头管理从无序走向规范,也彰显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领域的法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条例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公共安全属性优先原则。通过对安装主体的资质审查、安装场景的清单化管理,有效遏制了商业机构滥装摄像头牟利的行为。特别是对民众普遍关注的宾馆、民宿等偷拍问题,更是致力于源头治理,将“安装即违法”的理念写入条款,改变了以往需依赖事后查处的被动局面。
条例强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要求安装场所必须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通过数据分级管理、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规范,构建起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防火墙。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评估条例的实施成效,主要取决于三大支柱:执法层面需建立动态巡查机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联网监管;司法层面应畅通民事救济渠道,降低公民维权成本;社会层面要增强数字时代的权利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为此,条例构建了“备案—标识—监管—处罚”的全链条执行机制,把好入口关,强化过程监管,引入信用惩戒机制,提升违法成本。
实现摄像头管理的良法善治,需要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的合力。行政机关应建立统一的智能监控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摄像头生产企业须嵌入芯片,从技术层面落实信息保护要求;公民个体要增强维权意识,通过多渠道积极参与治理。
当法律的刚性约束与技术创新、社会共治形成共振,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安全维护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动态平衡,让摄像头真正成为守护安全的“慧眼”,而非侵犯权益的“暗器”。(张玉胜)
编辑:李超